月狀骨形狀特殊,掌側寬背側窄。近端與橈骨形成關節(jié),遠端與頭狀骨、一小部分鉤骨形成關節(jié),橈側與舟骨、尺骨與三角骨形成關節(jié)。脫位后完全移向掌側,月狀骨的血運,來自前韌帶和后韌帶。
新鮮月骨脫位,對1、2型脫位,應盡早手法整復。向遠側牽拉患手,腕關節(jié)背伸,再將月骨壓回原位。將腕關節(jié)在掌屈45℃位固定1周后再將腕關節(jié)放平固定2周。除去外固定后練習活動。對第3型脫位,因前后韌帶已斷裂,血運完全喪失,可能發(fā)生壞死,宜早行切除術。月狀骨周圍脫位,手法整復不困難,術后處理同前。
陳舊性月骨脫位。對1、2型脫位傷后3~4周者,手法復位,不易成功。應行切開復位。術后處理同前。術中如發(fā)現(xiàn)軟骨已有退行性變時,則應切除。固定數(shù)日后即可開始活動。對第3型脫位者,則應予以切除。
脫位多由間接外力引起,手掌著地摔傷,腕部處于極度背伸位,外力自上而下之重力與自下而上的反作用力,使橈骨遠端諸骨與頭狀骨相擠壓,橈骨與頭狀骨之間的掌側間隙增寬,頭狀骨與月骨間的掌側韌帶與關節(jié)囊破裂,月骨向掌側脫位。
如月骨留于原位,而其他腕骨完全脫位時,即稱為月骨周圍脫位。
月骨脫位,根據損傷程度與位置分為三型。
1.橈月后韌帶撕裂或月骨后角發(fā)生撕脫骨折,向掌側脫位后,凸面向后,凹面向前。
2.后韌帶撕裂后,月骨旋轉270°,位于遠端前部,凹面向后,凸面向前。
3.外力更大,橈月前后韌帶均斷裂,月骨移位至橈骨遠端掌側,凸面向后,凹面向前。脫位的月骨與前韌帶相連,則月骨有生活力,如前后韌帶均斷裂,則可能發(fā)生壞死。
【臨床表現(xiàn)】 返回
腕部腫脹。使患者雙手握掌,當月骨脫位時,該側第3掌骨頭有明顯的短縮。腕部活動受限,手指屈曲困難,腕關節(jié)不能背伸,掌腕橫紋處有壓痛,并可觸到脫出的月骨。腕部向尺偏,叩擊第4掌骨頭時,有明顯的疼痛。正中神經亦可受壓而致手掌橈側麻木。
月骨周圍脫位者,月骨留在原位,其他腕骨向背側移位,并向橈側變位形成畸形。
X線正位片顯示,脫位的月骨呈三角形(正常月骨應為四方形)。且投影與頭狀骨下端重疊。側位像顯示,月骨脫向掌側,半月形凹面也轉向掌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