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十二 厭氧芽胞梭菌
厭氧芽胞梭菌屬(Clostridum)中主要致病菌有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和艱難梭菌等。
破傷風梭菌(C.tetani)為專性厭氧菌,是破傷風的病原菌。
產氣莢膜梭菌(C.perfringens)是氣性壞疽的主要病原菌,多與其他病原梭菌混合感染導致氣性壞疽;也可污染肉類,引起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C.botulinum)為專性厭氧菌,在厭氧環(huán)境中分泌毒性極強烈的外毒素(肉毒毒素)。人類誤食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將發(fā)生以運動神經麻痹為主的肉毒中毒。
(一)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性
【材料與方法】
1.破傷風梭菌革蘭染色片、產氣莢膜梭菌革蘭染色片、莢膜染色片、肉毒梭菌革蘭染色片。
2.觀察破傷風梭菌厭氧血瓊脂平板培養(yǎng)物和庖肉培養(yǎng)基厭氧培養(yǎng)物。產氣莢膜梭菌厭氧血瓊脂平板培養(yǎng)物和24~48h庖肉培養(yǎng)物。肉毒梭菌厭氧血瓊脂平板培養(yǎng)物和庖肉培養(yǎng)基厭氧培養(yǎng)物。
【結果】
1.破傷風梭菌為革蘭陽性細長桿菌;芽胞正圓形,位于菌體頂端,直徑大于菌體,使菌體呈鼓槌狀(圖12-1)。
圖12-1 破傷風桿菌純培養(yǎng)的鏡下形m.quanxiangyun.cn/shiti/態(tài)
產氣莢膜梭菌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兩端鈍圓,單個或成雙排列;芽胞一般少見,芽胞橢圓形,直徑小于菌體,位于菌體中央或次極端。從人或動物體內新分離者有莢膜。
肉毒梭菌為革蘭陽性粗短桿菌;芽胞橢圓形,粗于菌體,位于次極端,使細菌呈湯匙狀或網球拍狀。
2.破傷風梭菌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形成較大(2~4mm)、扁平、邊緣不齊的菌落,有狹窄的β溶血環(huán)。部分菌落呈羽毛狀。
產氣莢膜梭菌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形成較大(2~4mm)、圓形、光滑、邊緣整齊的菌落,多數菌株有雙層溶血環(huán),內環(huán)完全溶血,外環(huán)不完全溶血。
肉毒梭菌在厭氧血瓊脂平板上形成較大(2~6mm)、不規(guī)則、半透明、灰白色的菌落,有β溶血環(huán)。
3.破傷風梭菌在庖肉培養(yǎng)基中生長緩慢,厭氧培養(yǎng)2~7d,肉渣部分消化,微變黑,有少量氣體。
產氣莢膜梭菌在庖肉培養(yǎng)基中呈混濁生長,肉渣呈淡粉紅色,不被消化,產生大量氣體。
肉毒梭菌在庖肉培養(yǎng)基中生長旺盛,呈均勻混濁,肉渣被消化變黑色,有腐敗惡臭。
(二)洶涌發(fā)酵試驗
【材料與方法】
穿刺接種產氣莢膜梭菌于牛乳培養(yǎng)基,37℃厭氧培養(yǎng)18~24h,觀察結果。
【結果】
產氣莢膜梭菌能分解牛乳中的乳糖,產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時產生大量氣體,沖散凝固的酪蛋白,因此牛乳管中可看到凝固的蛋白和沖至管頂部的凡士林;這種氣勢兇猛的現象,一般培養(yǎng)6h后即可發(fā)生,稱“洶涌發(fā)酵”。此為鑒別本菌的特征之一。
附錄:
(一)溴甲酚紫牛乳培養(yǎng)基
成分:新鮮牛乳,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
制法:將新鮮牛乳分裝于沉淀管中,2000rpm離心15min。用虹吸管吸出乳汁,注入三角燒瓶中,除去乳脂。每1000ml牛乳加入溴甲酚紫1ml,分裝試管,間歇滅菌:第1日75℃30min,第2日80℃ 30min,第3日85℃30min,再于37℃www.med126.com中經24~48h,無菌生長方可使用。
(二)肉渣培養(yǎng)基
制法:將制肉浸液剩下的肉渣裝入試管,每支2~3g。然后加入pH7.6的肉浸液約5ml,121℃ 30min 滅菌后備用。
(三)葡萄糖高層瓊脂培養(yǎng)基
成分:
牛肉膏 3g
蛋白胨 10g
氯化鈉 5g
葡萄糖 3~5g
瓊 脂 18~20g
水 1000ml
制法:上述各成分混合溶化后,121℃20min滅菌后,分裝于無菌試管,每支試管裝入的培養(yǎng)基需超過試管高度的3/5,經37℃24~48h 孵育后若無菌生長即可使用,使用時加熱融化高層瓊脂,冷至45℃左右,種入厭氧菌,迅速混勻。冷凝后37℃孵育,厭氧菌在管底處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