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Lou lu hua
|
蒙藥名 | 洪格勒珠爾
|
別名 | 邦孜道布,勃道,道布,邦孜,洪格爾-珠拉,伊和昭拉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的花。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祁州漏蘆 Rhaponticum uniflorum(L.)DC.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主根粗大。莖直立,單一,密生蛛絲狀毛及白色柔毛;~有長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5cm,寬5~10cm,羽狀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狀深裂或淺裂,兩面均被蛛絲狀毛或粗糙毛茸;中部葉及上部葉較小,有短柄或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大型,直徑5~6.5cm;總苞廣鐘形,總苞片干膜質(zhì),多列,外列與中列匙形,先端為擴(kuò)大成圓形撕裂狀的附屬體,最內(nèi)一列狹披針形或線形,較外列為長;花全部管狀花,淡紅紫色;花冠長2~3cm,先端5裂;雄蕊5,花藥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頭2裂,紫色。瘦果倒圓錐形,長5~6mm,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狀冠毛;ㄆ5~7月,果期6~8月。
生于向陽的山坡、草地、路邊。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5~7月開花時采集頭狀花序,除去總苞片,陰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本品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3~7cm。頭狀花序總苞5~6層,最外層披針形,中層為鐘形,上端膨大,邊緣膜質(zhì),卵形或?qū)捖研,成掌狀撕裂,?nèi)層為披針形或條形。全部管狀花,易脫落,干縮而彎曲,長3~5cm,基部呈小漏斗狀,上部淺紫色,先端分裂成絲條狀;花托細(xì)長,露出于花冠外,有時可見不成熟的瘦果,長約3mm,褐色,冠毛長短不等,淡棕色;ㄍ谐セê,可見許多托毛,銀白色,有光澤。無臭,味微苦。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涼。效糙、稀、鈍、柔。
1.《無誤蒙藥鑒》:“味苦!
2.《金光注釋集》:“味苦,效糙!
|
功效 | 殺黏,止刺痛,清熱,解毒。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
蒙藥名出處 | 《認(rèn)藥白晶鑒》、《無誤蒙藥鑒》、《蒙藥學(xué)》、《內(nèi)蒙古植物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