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Shan hu
|
維藥名 | 比合 馬爾江
|
別名 | 卜撒的《回回藥方三十六卷》,布賽提、蒙格《拜地依藥書》。
|
考證 | 《注醫(yī)典》載:“珊瑚,是一種產于海中的化石;質硬,間隔有蜂窩樣小洞孔,珊瑚有黑色、紅色和白色等幾種,味淡堿。”根據上述維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代維吾爾醫(yī)所用珊瑚一致。
|
中藥材基原 | 為紅珊瑚科動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桃色珊瑚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水棲腔腸動物,群體呈樹枝狀分枝擴展如扇,分枝甚細,其表面生有多數水螅體,稱為珊瑚蟲;蟲體呈半球形,上有羽狀的觸手8條,觸手中央有口,蟲體分泌石灰質而形成骨骼,骨骼表面紅色,瑩潤,中軸白色。質堅硬。
生于海底的巖礁上;各水螅體以觸手捕食微生物等食物。在我國臺灣和廣東沿海以及國外日本海等海域均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從海底打撈開采出來后,去掉雜質,洗凈曬干,裝人箱中保管。
|
藥材鑒別 | 紅珊瑚:呈斷碎的樹枝狀,長1~1.5cm,直徑2~6mm,表面具明顯的細密縱紋理,較光滑,具鮮艷的肉紅色,部分為橘紅色,油脂光澤,外壁微帶晶質的玻璃光澤,內部有致密堅硬的碳酸鈣質柱,顏色稍淺;全體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斷面中心部多呈黃色。無臭無味。桃色珊瑚與前者相似,顏色稍遜。簽珊瑚形狀如笠,由眾多的細管組成,空腔較大,質薄而易碎斷,紅色。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呈粉紅色至玫瑰紅色。為大小不等的淡棕黃色塊狀物,邊緣有細密的條紋。偏振光下可見粒狀及纖維狀晶粒,并有薄片狀晶粒,其有不同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紅綠相間的色帶;均為明顯的正或負突起,明顯的雙折射的高級白的干涉色。
理化鑒別 (1)取本品少許,加稀鹽酸少許可見有氣泡產生,當將此氣導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產生白色沉淀。
(2)。1)稀鹽酸反應后的溶液,以氨水調至中性至微堿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產生白色沉淀,靜置后傾出上清液,所剩沉淀物不溶于醋酸,但溶于鹽酸。
(3)紅外光譜:取珊瑚粉末以105℃烘烤6h,用溴化鉀壓片,以Perkin-Elmer 599型紅外光譜儀進行紅外光譜掃描,其特征峰是在波數710、870、1800、2500nm處;對紅珊瑚、笙珊瑚及桃色珊瑚進行對照比較,其特征峰基本一致,只是吸收強度略有差異。
(4)珊瑚的熱差分析:吸熱為165℃(寬),93O℃(大),放熱335℃(小);20~200℃增重1%,200~940℃失重44.5%,其中335℃為其有機質轉變。
|
化學成分 | 珊瑚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還含有鐵、錳、銅和鍶等一系列元素及幾丁質和有機酸[1]。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級干寒,味淡。
1.《注醫(yī)典》:“三級干、一級寒!
2.《藥物之園》:“二級干、一級寒!
|
功效 | 生干生寒,燥濕斂瘡,清熱消炎,散氣固牙,爽心悅志,止血,止瀉,止帶。
|
主治 | 主治濕熱性或血液質性疾病,如濕熱性牙齦潰爛,口腔潰瘍,牙齒松動,心悸,心慌,出血,腹瀉,痢疾,帶下
1.《注醫(yī)典》:“收斂止血,防腐生肌,止淚明目,安神除悸,軟脾消腫等。治咳血,肌肉腐爛,流淚目糊,心悸心慌,脾臟腫大等!
2. 《拜地依藥書》:“固尿,除癲,止痛等。治小便點滴不清,癲癎,關節(jié)疼痛等!
|
用法用量 | 內服:0.5~3g。外用:適量。可入蜜膏、片劑、糖膏,牙粉、眼粉、散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對腎病有害,矯正藥為西黃芪膠。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琥珀代。
|
附方 | |
制劑 | 蘇福非 比合 馬爾江 散劑 珊瑚、清洗代赭石、奇諾、琥珀、石榴花、白礬、馬齒莧子、赤石脂各等量。研成細粉即可。功能止血等。主治小便帶血等。內服,根據病情取適量,用鞣樹果煎液沖服。(《中國醫(yī)學百科全書·維吾爾醫(yī)學》方劑部分)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劉勇民.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532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