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Ma lin zi
|
維藥名 | 切合日提馬克 歐如臺
|
別名 | 也而撤子《回回藥方三十六卷》,百子如力 爾薩、吐胡米 爾薩、爾薩 克 比及《明凈詞典》。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鳶尾科植物馬藺的種子。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馬藺子Iris lactea Pal1.var.chinensis Koidz
多年生草本,高25~30cm。根莖短而粗壯;根棕褐色,細長而堅韌。葉基生,成叢,老葉葉鞘枯死后裂成纖維狀;葉片條形,長20~30cm,寬3~6mm,全緣,先端漸尖,下部帶紫色,光滑無毛,平行脈7~10條,兩面凸起;ㄇo由葉叢中抽出,高10~30cm,頂端有花1~3朵,苞片3,葉狀;花藍紫色,花被6,2輪,外輪較大,匙形,內面平滑,有黃色條紋,內輪稍小倒披針形花被下部聯合成簡;雄蕊3,花藥長;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3深裂,花瓣狀,頂端2裂。蒴果長圓柱形,具6條縱肋,先端具尖喙。種子近球形或不規(guī)則形,棕褐色,有棱角;ㄆ4~5月,果期5~6月。
生于向陽山野、路旁、溝邊、草地及草甸,也常栽種于屋旁庭園及花圃中。我國主產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河南、湖北等地,國外前蘇聯、希臘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喜溫和涼爽氣候,耐鹽堿。以向陽、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分株繁殖。秋、冬季或早春,挖掘老株,分成幾叢,穴栽,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每穴栽種1叢,覆土,壓實,澆水。生長期間中耕除草2~3次;并追施人畜糞肥。
|
采收加工 | 7~8月果實成熟時采摘,曬干,脫粒,去雜質,揚凈。
|
藥材鑒別 | 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長約5mm,寬3~4mm。表面紅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細皺紋,基部有淺色種臍。質堅硬,不易碎裂?v剖面觀胚乳發(fā)達,灰白色,角質,胚位于種臍的一端,白色,細小彎曲。氣微弱,味淡。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1列排列整齊的長方形細胞,壁厚,內含深棕色塊狀物,外壁被有厚角質層;其下為6~7列皺縮的頹廢薄壁細胞;最內為3~4列排列整齊的棕色扁平細胞。外胚乳為2列薄壁細胞,內胚乳形大,壁厚,胞腔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理化鑒別 取本品種皮粉末0.5g,加乙醚冷浸過夜,濾過。
(1)取乙醚液1ml蒸干,加乙酸乙酯0.1g、氫和乙醇等量混合液3ml,混合后呈灰紫色,繼變紅黃色。
(2)取上述乙醚液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藺子甲素、乙素、丙素制成對照溶液。分取兩溶液點于同一氧化鋁平板法制的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6:4)為展開劑。展距18cm。在于馬藺子甲素、乙素相應位置上顯黃色斑點,丙素呈紫色,氨熏后馬藺子甲素、乙素變棕色,丙素不變色。
|
化學成分 | 成熟種子內含脂肪酸占總量90%以上,以亞油酸(酯)為主要成分(65.35%);尚含油酸(酯),硬脂酸酯,棕櫚酸,豆蔻酸,月桂酸,癸酸等。種皮含馬藺子素(pallasone)A、B、C,還含羽扇烯酮(lupenone),白樺脂醇(beyulin),β-谷甾醇[1]。
|
藥理作用 | 1.抗腫瘤作用 馬藺子甲素對小鼠宮頸癌、淋巴肉瘤、腹水型肝癌和艾氏腹水癌有顯著抑制作用;可增強放療對宮頸癌U14的抗癌作用。馬藺子甲素可明顯升高腫瘤小鼠血漿cGMP水平,提示其可能增強帶瘤小鼠免疫功能。馬藺子乙素對小鼠白血病P88、L1210有顯著活性,對艾氏腹水癌、U14實體瘤也有抑制作用[1]。馬藺子甲素體外可誘導鼻咽癌細胞凋亡,本身可抗鼻咽癌[2]。馬藺子甲素對多藥抗藥性腫瘤有治療作用[3]。 2.放射增敏作用 馬藺子甲素對體外培養(yǎng)的人宮頸癌HeLa細胞、小鼠乳腺癌MA737以及祼鼠移植性人腸黏液腺癌均有顯著放射增敏作用。尤其對乏氧腫瘤細胞的增敏作用更顯著。甲素可降低細胞氧耗,增加氧分壓,又可降低癌細胞谷胱甘肽含量,使癌細胞減少或喪失時放射線的防護作用。甲素還可使癌細胞阻斷于對放射線比較敏感的G1期。臨床研究顯示對肺癌、食管癌、頭頸部表淺轉移癌均有放射增敏效果。馬藺子乙素和丙素對培養(yǎng)的HeLa細胞也有放射增敏作用[1]。 3.其他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馬藺子甲素,對急性放射性損傷有保護作用,對造血功能恢復有一定促進作用[1]。 正;驇Я鲂∈蟾骨蛔⑸浠蚬喾R藺子甲素乳劑,均可促進遲發(fā)型超敏反應,粉劑口服亦效[1]。 小鼠灌服馬藺子醇浸膏具有抗生育、抗著床作用。種皮有效,種仁無效[1]。 4.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馬藺子甲素的LD50為25.4±1.9mg/kg,口服為2.8±0.3g/kg,治療指數腹腔注射為5.0(U14),口服為13.9(淋巴肉瘤)。大鼠灌胃馬藺子甲素75mg/kg連續(xù)14d,體重減輕,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增加,骨髓淋巴細胞抑制,胸腺和脾淋巴組織萎縮[1]。 馬藺子甲素注射對豚鼠無致敏作用;微核試驗和顯性致死試驗表明無致突變性[1]。 |
炮制方法 | 除去雜質及灰屑,洗凈,干燥。
|
性味 | 二級干熱、味甘。
|
功效 | 生干生熱,利水退腫,通阻除黃,祛寒止痛,軟堅消炎,通尿通經。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服:3~5g。外用:適量。本品可人糖漿劑、湯劑、蒸露劑、散劑、油劑、敷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本品對肺臟有害,矯正藥為蜂蜜。
|
代用藥 |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宋立人,等.現代中藥學大辭典(上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74 藥理 [1]宋立人,等.現代中藥學大辭典(上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74 [2]蔡藍,等.廣東藥學,2000,10(1):6 [3]符立梧,等.中國藥理學通報,2001,17(2):234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