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得丁龍
|
年份 | deh dingx luengh
|
別名 | |
來源 | 蝶形花科植物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t.Rolfe的根。
|
形態(tài)特征 | 直立或平臥半灌木,高1~2米,小枝有棱,被毛。羽狀3小葉,頂生小葉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都圓形,邊全緣,側(cè)生小葉稍小,偏斜。花紫色,蝶形;總狀花序腋生,密集。莢果長橢圓形,長約7~8毫米,被短柔毛;種子2粒,圓球形,黑色;ㄆ5~7月,果期8~9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田頭、地邊。產(chǎn)于廣西南丹、凌云、隆林、田陽、南寧、邕寧、貴港、玉林、陸川、平南、藤縣、蒙山、賀州、鐘山、富川、恭城、灌陽、金秀縣市;分布于廣東、四川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切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微澀,性平。
|
功效 | 壯腰補腎,舒筋活絡,散寒解表,強筋壯骨,固脫,健脾消食,祛風除濕。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或浸酒服。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報中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已確定結(jié)構(gòu)有:蔓性千斤拔素C、D。此外還含5,7,3′,4′-四羥基-6,8-雙異戊烯基異黃酮,千斤拔素D,羽扇豆醇,β-谷甾醇以及碳原子數(shù)為22~30的正烷酸[1]。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陳敏等:《藥學學報》,1991,26(1):42。
|
藥理參考文獻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