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結(jié)端旁
|
年份 | jaih dorn baangv
|
別名 | 黃花參、觀音串
|
來源 | |
形態(tài)特征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根粗壯,淡黃色。單葉互生,紙質(zhì),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S色,花瓣中間龍骨瓣背面頂部有撕裂成8條雞冠狀附屬物;總狀花序單生于枝頂,具密花,長達30厘米。蒴果球形,長7~8毫米,種子2,密被短柔毛;ㄆ谙募,果期秋季。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地疏林邊、溪旁、路邊灌叢中。產(chǎn)于廣西上林、武鳴、天等、靖西、那坡、天峨、羅城、金秀、龍勝、富川等縣市;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四川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微苦,性平。
|
功效 | 行氣血,壯筋骨,養(yǎng)陰清肺,健牌利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
方例 | 1.小兒貧血 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25克,血風(走馬胎)15克,銅卡扎咪(鵝不食草)10克,雷突(花生)種子15克,水煎服。
2.產(chǎn)后黃疸 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20克,紫九牛(翼核果)15克,元培亮(廣西黃柏)皮10克,五爪風(粗葉榕)15克,紅弱端(臺灣榕)15克,配雞肉適量燉服。
3.體弱 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30克,紫九牛(翼核果)30克,血風(走馬胎)20克,大鉆(厚葉五妹子)20克,小鉆(南五味子)20克,五爪風(粗葉榕)15克,巴卡緊15克,豬腳一個燉,于晚上睡前服。
4.肝脾腫大 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60克,水煎服,并于患處用唐楚咪(燈心草)火點灸后,用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適量配酒糟搗敷患處。
5.月經(jīng)不調(diào) 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麻靈安(地榆)、血風(走馬胎)、走馬風(心葉紫金牛)、肥桂旁(月季花)、肥心使(茜草)根,卡槓(桔梗)、別涯樓(杜仲)、九龍鉆(九龍?zhí)?、八套咪(木賊)、十涯磨(天冬)、來仍(韭菜)各15克,雙(姜)6克,加水500毫升共煎,取汁煮雞肉(雞肉先用油鹽炒),每天1劑,分2次服。
6.神經(jīng)衰弱 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九層風(雞血藤)、紫九牛(翼核果)、走馬風(心葉紫金牛)、骨蒙群咪(土人參)、挾紅臺(桂黨參)、獨龍矮(血黨)、巴卡緊(五加皮)、葉凡臺(何首烏)、油必舊(茯苓)、肥心使(茜草)各10克,甘仔(柑)陳皮、(甘草)各6克,每天1劑,配豬瘦肉水煎,分2次服。
7.半導不遂(1)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巴卡緊(五加皮)、木翁緊(大葉臭椒)、得骨亮(臺灣泡桐)、五爪風(粗葉榕)、甘仔(柑)根各6克,每天1劑,配豬腳或豬骨頭水煎,分2次服,連服20天。(2)鷂鷹風(通草)、九節(jié)風(接骨金粟蘭)、四方鉆(四方藤)、大鉆(厚葉五味子)、小鉆(南五味子)、巴卡緊(五加皮)、木通美(木通)、扭骨風(榼藤子)、九龍鉆(九龍?zhí)?、表撲亮(柚)、入山虎(兩面針)、扁化別(細辛)、切翠林(七葉一枝花)各60克,水煎洗身。
|
化學成分 |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
藥理參考文獻 | [1]郭建生等:《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12(3):40。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