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江蘇中醫(yī)1992,(5):8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炒柴胡10g,延胡索10g,廣郁金10g,草豆蔻10g,制半夏10g,炒枳殼10g,川楝子10g,蒲公英20g,生川軍3g,甘草3g。 |
加減 | 肝胃不和加川黃連3g,淡竹茹10g;氣滯血瘀加青陳皮10g,三七粉3g(分沖);陰虧虛熱加北沙參、麥冬、石斛各10g。 |
功效 | |
主治 | 膽汁反流性胃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5歲,平均41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2年,平均為4年。療效標(biāo)準(zhǔn):臨床癥狀消失,納谷正常,纖維胃鏡或胃電圖復(fù)查無膽汁返流現(xiàn)象,胃炎明顯好轉(zhuǎn)為顯效,共18例,占51.4%;臨床癥狀及纖維胃鏡或胃電圖復(fù)查,膽汁返流明顯減輕為好轉(zhuǎn),共14例,占40%;治療2個月后,臨床癥狀部分減輕,但纖維胃鏡或胃電圖復(fù)查無明顯變化,胃炎無好轉(zhuǎn)為無效,共3例,占8.6%;總有效率為91.4%。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