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雜志1957,(6):295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麻黃2.4g,杏仁3g,茅根9g,南星1.2g,川貝3g,橘紅3g,天冬5g,甘草1.5g,炙百部2.1g,川連2.1g,桑皮3g,前胡3g,清半夏2.1g,瓜蔞仁4.5g,葶藶2.1g,石膏4.5g,黃芩3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百日咳。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所治百日咳190例,療效標準:痊愈:痙咳及回聲完全消失,非痙攣性咳嗽亦基本消失,或者僅在受刺激時,有幾聲咳嗽者;顯著見效;痙攣性咳嗽,回聲及嘔吐基本消失,非痙攣性咳嗽仍存在(即治愈70-90%);中等見效:痙攣性咳嗽接近于消失,咳嗽持續(xù)時間顯著減少,回聲嘔吐亦將消失(即治愈50-70%);稍見效:痙咳次數減少,或痙咳發(fā)作時間漸縮短,回聲嘔吐也漸減輕者(只治愈10-30%)。結果:痊愈者145例,顯著見效者10例,中等見效者21例,稍見效者7例,無效者7例,治愈率76.3%。 又以本方治療百日咳77例,根據療效標準(痊愈:痙咳及呼聲完全消失,非啼咳已消失或接近消失,其它癥狀如面浮腫、嘔吐等均已消失;顯效:痙咳及呼聲已基本消失,偶因刺激應發(fā)者,或非痙性咳嗽依然存在,嘔吐接近消失成偶因痙咳而應發(fā)作者;有效:服藥則痙咳減輕或消失,停藥則痙咳又發(fā)作,或服藥3、4周期間因無顯效或痙咳及呼聲稍減而嘔吐不減輕者)。結果:痊愈56例,占72%;顯效13例,占17%;有效8例,占10%。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