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甘肅中醫(yī)1993,6(3):21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全蟲、皂刺、豬牙、皂角、刺蒺藜、炒槐花、苦參、白鮮皮、黃柏、威靈仙。 |
加減 | 瘙癢重者,部位不變,時隱時現(xiàn),發(fā)病迅速加防風、蟬衣;肢怠懶移,身重乏力,口粘苔膩加地膚子、木瓜、蒼術;煩躁不安、面紅膚熱、小溲黃赤、大便秘結加雙花、蒲公英、土茯苓;病久、瘙癢嚴重,或見皮損,舌質暗紫加丹參、赤芍、牛膝。 |
功效 | |
主治 | 皮膚瘙癢。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諸藥水煎,取汁內服、外洗。輕者日1劑水煎3次,第1、3次內服,第2次外洗。瘙癢重者日2劑,1劑內服2次,1劑外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皮膚瘙癢62例中,男25例,女37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3歲;病程最短3日,最長11日。結果:痊愈占61.3%,好轉占29.0%,有效占6.5%,無效占3.2%。療程最長38日,最短4日;總有效率為96.8%。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