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3,14(2):79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清半夏12g,大白梗6g,前胡6g,吳茱萸6g,制鱉甲12g,黨參15g,生姜3片。 |
加減 | 便溏加青皮、炒白術;脘痛及脅加柴胡、川楝子;便秘加大黃,增大白用量,減吳萸、生姜,泄瀉加蒼術、苡仁;潰瘍重加黃芪、白芨;反酸明顯加炒黃連。 |
功效 | |
主治 | 消化性潰瘍。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4周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共治消化性潰瘍152例,結(jié)果: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潰瘍消失為痊愈;共86例;主癥明顯好轉(zhuǎn),胃鏡復查潰瘍減輕為顯效,共55例;主癥減輕,胃鏡復查潰湯改變不明顯為有效,共10例;癥狀和胃鏡復查均無改變?yōu)闊o效,共1例;總有效率為99.34%[1]。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