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ai ko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姜科植物滑葉山姜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滑葉山姜,多年生直立草本。莖較粗壯。葉柄長3-6cm;葉舌長1.5-2cm,鈍,革質(zhì);葉鞘具條紋;葉片線狀被針形,長達60cm,寬約7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革質(zhì),上下兩面均無毛。圓錐花序頂生,直立,長40-50cm,寬約4cm,下部無毛,上部密被長柔毛;花3-5朵聚生,花梗極短;苞片卵形,花時脫落,長約1.5cm;小苞片與苞片相似,惟較;花萼近鐘狀,長9-10mm,無端不規(guī)則齒裂,一側(cè)開裂至中部;花冠管長7-8mm,裂片長圓形,長1.5-1.8cm,內(nèi)凹,背面被柔毛,后方的一枚先端有小尖頭,下部具緣毛;唇瓣卵形或圓形,長1.4cm,寬l-1.2cm,先端微凹,基部略收縮;側(cè)生退化雄蕊線形,極短,花絲長4-5mm,花藥長6mm;子房球形,被絹質(zhì)長柔毛;ㄆ2-3月,果期4-6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路邊和草叢等潮濕之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果實將熟時采收,烘干或陰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蒴果呈長橢圓形,長1.2-1.6cm,表面光滑,黃棕色,去果皮后三室,每室有種子4-8粒,內(nèi)果皮與假種皮緊密包裹著種子團,不易分開;種子呈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直徑約6mm,背部隆起,并有一淺溝,種子表面談棕色,有縱紋。假種皮白色。氣微,味辛、苦。 顯微鑒別: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方形細胞組成。中果皮中石細胞帶為1列細胞組成,石細胞徑向延長,壁不甚厚,紋孔,孔溝明顯、其中散在維管柬。薄壁細胞含有大量小分晶或不定形結(jié)晶。假種皮較厚,由數(shù)層細胞組成,最外層細胞長條形,兩端鈍圓?梢姴菟徕}簇晶。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行氣開胃 |
功效分類 | 行氣開胃藥 |
主治 | 胃脘疼痛;消化不良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Alpiniae Tonk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IpiniatonkinensisGagnep. |
科屬分類 | 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