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i rou |
英文名 | David's deer |
藥材基原 | 為鹿科動物麋鹿的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麋鹿,屬于麋與馴鹿之間,大小和歐洲的赤鹿相近,體長約2m,高約1m余。雄者重約200kg,雌者約100kg。尾長約70cm。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無。角的主枝叉分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長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側(cè)蹄顯著。毛色淡褐,背部稍濃,腹部較淺,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紋。冬季毛長而蓬,顯棕赤色,幼獸有白色斑點,生后3月始消失。 |
資源分布 | 本種屬我國特產(chǎn)種,清代已飼養(yǎng)于北京南苑,無野生,后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于我國,現(xiàn)飼養(yǎng)于北京和江蘇兩地,為國家一給保持動物。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每年兩次換角,夏角6-7月生長,11-12月脫落,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捕殺后,剝?nèi)テ,取肉,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溫 |
歸經(jīng) | 脾;腎經(jīng) |
功效 | 補中氣;益腎精;強筋骨;調(diào)血脈 |
功效分類 | 補益藥 |
主治 | 虛勞不足;腰腳軟弱;產(chǎn)后風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食,適量。 |
用藥禁忌 | 外感熱病者禁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孟詵:益氣補中,治腰腳。 2.《嘉桔本草》:補五藏不足氣。 3.《醫(yī)林纂要》:補腎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 4.《隨息居飲食譜》:補虛弱,益氣力,強筋骨,調(diào)血脈,治產(chǎn)后風虛。 |
考證 |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rnis Elaphuri davidian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
科屬分類 | 鹿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