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草寄生、橫杯草 |
漢語拼音 | jian gan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列當科植物中國野菰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中國野菰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30cm。全株無毛。莖目中部以下分枝,紫褐色或淡紫色,長6-7cm。葉疏生于莖的近基部;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6-8mm,寬3-4mm;ù,紫紅色,單生于莖端;花梗紫紅色,直立,具明顯的條紋;花萼佛焰苞狀,船形,長4.5-5cm,一側(cè)裂開至基部1.5-2cm處,先端鈍圓;花冠近唇形,紅紫色,或有時下部白色,上部紅紫色,長5.5-6cm,先端5淺裂,裂片的圓形近扇形,長約8mm,寬1-1.2cm,邊緣具小齒;雄蕊4枚,花絲纖細,著生于花冠筒的近基部,花藥僅一室發(fā)育,下方一對雄蕊的藥隔基部延長成距狀物;子房蕊的藥隔基部延長成距狀物;子房一室,花柱粗壯,柱頭肉質(zhì),盾狀。蒴果長圓錐形或圓錐形,長2-2.5cm,徑約1.5cm,成熟后二瓣開裂。種子多數(shù),微小,近圓表;ㄆ4-6月,果期6-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常寄生于海拔800-920m的禾草類植物的根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除濕;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風除濕藥;解毒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骨髓炎;咽喉腫痛;尿路感染;疔瘡;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搗汁漱口。外用:適量,搗敷;或浸麻油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eginetia sinensis G. Beck |
科屬分類 | 列當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