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po shu p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榆科植物樸樹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色,平滑;一年生枝被密毛,后漸脫落。葉互生,葉柄長3-10mm;葉片革質,通常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10cm,寬1.5-4cm,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偏斜,中部以上邊緣有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沿脈及脈腋疏被毛;基出3脈;s性,同株,1-3朵,生于當年枝的葉腋,黃綠色,花被片4,被毛,雄蕊4;柱頭2。核果單生或2個并生,近球形,熟時紅褐色;果柄與葉柄近等長;果核有凹陷和棱脊。花期4-5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陜西、臺灣、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山溝、丘陵等外。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樹皮呈板塊狀,表面棕灰色,粗糙而不開裂,有白色皮孔;內表面棕褐色。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成分 | 樹皮具有生物堿及皂甙反應。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性平 |
歸經 | |
功效 | 祛風透疹;消食化帶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麻疹透發(fā)不暢;消化不良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6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中國藥植圖鑒》:調經,治蕁麻疹。 2.《江蘇藥材志》:治肺癰。 |
考證 | 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ortex Celtis Tetrandr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eltis tetrandra Roxb.subsp.sinensis(Pers.)Y.C.Tang[C.sinensis Pers.;C.labilis Schneid.] |
科屬分類 | 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