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he ye mo hu |
英文名 | Herb of Grassleaf Eria |
藥材基原 | 為蘭科植物禾葉毛蘭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禾葉毛蘭,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5-20cm。根莖匍匐,淡褐色,上部生須根。假鱗莖近似于普通的莖,圓柱形,成列聚生于根莖上。頂生葉2-6枚,葉片禾葉狀,長達16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成鞘抱莖,全緣,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偁罨ㄐ蛑绷,1-3個腋生,與葉近等長,花多數(shù);花序軸密被褐色柔毛;花苞片卵形,花瓣和萼片白色,近等長;中萼片長圓形,長約8mm,寬2mm,先端鈍;側萼片近鐮形,寬3mm;萼囊小,圓形;花瓣狹長圓形,寬1.5mm,先端鈍,唇瓣白色帶黃色斑點,短于花瓣,3裂,側裂片叉開,長圓形,中裂片近扁圓形,具1條高褶片,先端細尖。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附生于海拔2000-2500m的樹上或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8月采集全草,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寒 |
歸經 | 脾;胃經 |
功效 | 益胃陰;生津液 |
功效分類 | 養(yǎng)陰藥 |
主治 | 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熱;胃酸缺乏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Eriae Graminifol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ria graminifolia Lindl. |
科屬分類 | 蘭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