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醫(yī)便》卷二。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夏月神短,加麥門冬、五味子;口干,加葛根;身刺痛乃少血,加當(dāng)歸;頭痛,加川芎、蔓荊子,頭頂痛,加藁本、細(xì)辛,諸頭痛并用此四味;有痰加半夏、生姜;咳嗽,春加川芎、佛耳草,夏加黃芩、麥門冬、五味子,秋加黃芩、麻黃、金佛草,冬加款冬花、馬兜鈴;久嗽,乃肺中伏火,去參、耆;飲食不下,乃胃中有寒,或氣滯,春加青皮、陳皮、木香,冬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夏加芩、連,秋加檳榔、砂仁;心下痞,加枳實(shí)、黃連、白芍藥;腹脹,加枳實(shí)、木香、砂仁、厚樸,天寒,加姜、桂;腹痛,加白芍藥、炙甘草,有寒,加桂心,夏月加黃芩、甘草、芍藥,冬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脅痛,加砂仁、柴胡、甘草、白芍藥;如臍下痛,加熟地黃,不止乃是寒,加官桂;腳軟,加黃柏、防己。
|
功效 | |
主治 | 飲食勞力,讀書刻苦,勤政傷神,饑飽失時(shí),癥類瘧狀,發(fā)熱頭疼惡寒,身強(qiáng)體痛,苦勞極復(fù)感風(fēng)寒,則頭疼如破,全似外感傷寒之癥,誤表傷正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