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傷寒論》。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少陰病,陰盛格陽,下利不止,厥逆無脈,面赤干嘔而煩躁;及寒濕腰痛;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陰脈微者;少陰中寒,陰盛格陽,熱藥相拒不入。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納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2次溫服。若無膽亦可用。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注解傷寒論》:《內(nèi)經(jīng)》曰,若調(diào)寒熱之逆,令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fā),由是病氣隨愈,嘔、煩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和人尿、豬膽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湯熱劑中,要其氣相從,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2.《醫(yī)方考》:干姜、附子,熱物也,可以回陽燥濕。師曰:太陽中天,則寒者溫,濕者燥。故姜、附可以治寒濕;蔥白辛溫,可使通腎氣;人尿,豬膽,性寒而質(zhì)陰,用之者,一可以制姜、附之熱而不使其燥烈于上焦無病之分,一可以同寒濕之性而引姜、附直達(dá)下焦受病之區(qū)。此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乃兵家之向?qū)б病?br> 3.《醫(yī)方集解》:此足少陰藥也。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熱以散陰寒。此白通湯也。服而不應(yīng)者,乃陰盛格拒陽藥,不能達(dá)于少陰,故加人尿、豬膽汁為引,取其與陰同類,苦入心而通脈,寒補肝而和陰。下咽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fā),性且不違,而致大益,《經(jīng)》曰:逆而從之,從而逆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此之謂也。 |
備注 |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醫(yī)方考》卷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