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綱目拾遺》卷五。
|
藥物組成 | 鴉膽子。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冷痢久瀉,百方無(wú)驗(yàn)者。
|
制備方法 | 用小鐵鎚輕敲其殼,殼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專(zhuān)取全仁用之。
|
用法用量 | 3-5歲兒20余粒,10余歲者30多粒,大人則49粒,取大圓肉包之,小兒1包3粒,大人1包7粒,緊包,空腹吞下,以飯食壓之,使其下行。
|
用藥禁忌 | 服時(shí)忌葷酒3日,戒鴨肉1月。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虛人冷積致痢,其積日久,漸至下墜,竟至大腸下口直腸上口交界之處,有小曲折隱匿于此,為腸穢最深之處,藥所不到之地。證則乍輕乍重,或愈或發(fā),便則乍紅乍白,或硬或溏,總無(wú)一定,任是神丹,分毫無(wú)濟(jì),蓋積不在腹內(nèi),而在大腸之下,諸藥至此,性力已過(guò),盡成粃糠,安能去此沉匿之積?所以冷痢,有至3-5年十?dāng)?shù)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人虛,未敢輕用;今以至捷至穩(wěn)鴉膽子一味治之,更藉此圓肉包裹,可以直至大腸之下也。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