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金匱》卷上。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勝寒氣,和內(nèi)外。
|
主治 |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8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金匱要略心典》:下焦?jié)彡幹畾,不特肆于陰部,而且逆于?yáng)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yáng)驅(qū)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矣。 2.《古方選注》: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jīng)定痛。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