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外臺(tái)》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少小夏月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小兒夏月伏暑,吐痢過(guò)后,胃中虛熱,渴唯飲水。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切。以水2升,煮取9合,去滓,分溫服。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幼幼新書(shū)》引《嬰孺方》有茯苓三分。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xiàng)) |
評(píng)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