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珍
馬云:篇內(nèi)。首問六六之節(jié)。后又問臟象何如。故名篇。高。論上。加大字。云。大論二字。舊本。誤傳四氣調(diào)神下。今各改正。簡按此篇論運氣。與天元紀(jì)大論等義同。故高云爾。不可從也。篇內(nèi)。自岐伯對曰昭乎以下。至孰多可得聞乎。七百一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無。疑王氏之所補也。今考篇中。多論運氣。他篇所無。且取通天論。自古通天者云云。其氣三三十一字。與三部九候論。三而成天云云四十五字。湊合為說。其意竟不可曉。又且立端于始云云十二字。全襲左傳文西元年語。明是非舊經(jīng)之文。故今除之。不及釋義。運氣別是一家。無益于醫(yī)術(shù)。前賢諸論。詳載于匯考。及解精微論后。
六六之節(jié) 張云: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shù)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節(jié)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簡按諸家具仍王注。獨張注如此。若果如其言,則當(dāng)云六之節(jié)九制會。而不可云六六九九。王義為得矣。
人以九九制會 吳云:黃鐘之?dāng)?shù)。起于 黍。以九重之。而制律制度。制量制衡。會。會通也。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必同其律。同其度。同其量。同其衡。謂之會通。此人之所制也。志云:蓋人有九竅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會。而后言地以九九制會也。簡按王注及吳志解未允。會。蓋周禮天官少宰要會之會。鄭注。月計曰計。歲計曰會。家語執(zhí)轡篇。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蓋九九八十一。數(shù)之極。故曰人以九九制會。
三百六十五節(jié) 邪客篇云。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jié)。呂覽云。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六節(jié)。子華子云。一人之身為骨。凡三百有六十。精液之所朝夕也。
大神靈問 吳云:神靈。指天地陰陽而言。志注同。簡按王注似允當(dāng)。
嗜欲不同 吳云:五臟各有嗜欲聲色臭味。各有所通。而入五臟也。諸注并同。今從之。
天食人以五氣 吳云:五氣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此乃地氣。非天氣也。蓋謂風(fēng)氣入肝。暑氣入心。濕氣入脾。燥氣入肺。寒氣入腎。當(dāng)其不亢不害。則能養(yǎng)人。人在氣交之中。以鼻受之。而養(yǎng)五臟。是天食人以五氣也。簡按吳注似是而卻非。下文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
若如吳說。則當(dāng)云藏于五臟。張仍王注。固有以也。(蠡海集云。人之水溝穴。在鼻下口上。一名人中。蓋居人身天地之中也。天氣通于鼻。地氣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谑苤。穴居其中。故名之曰人中。)
五色修明 王注修潔分明。蓋以為修飾之修也。靈小針解。五色循明。古書修循多通用。
以養(yǎng)五氣 張云:胃藏五味。以養(yǎng)五臟之氣。
神之變也 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處。為是。靈本神篇云。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五行大義云。心藏神者。神以神明照了為義。言心能明了萬事。神是身之君。象火;茨献釉啤I裾。心之寶也。
其華在面 張云:心主血脈。血足則面容光彩。脈絡(luò)滿盈。故曰其華在面。
陽中之太陽 九針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太陽。心也。陰陽系日月篇云。心為陽中之太陽。
魄之處也 靈本神篇云。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陽中之太陰 十二原篇云。陽中之少陰。肺也。新校正為是。
精之處也 本神篇云。生之來謂之精。
陰中之少陰 十二原篇云。陰中之太陰。腎也。系日月篇云。腎為陰中之太陰。新校正為是。簡按張注引刺禁論。規(guī)新校正之說。為強解焉。
魂之居也 本神篇m.quanxiangyun.cn/yishi/云。隨神往來者。謂之魂。簡按左傳昭七年。子產(chǎn)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杜注。魄。形也。陽。神氣也?追f達(dá)正義云。人稟五常以生。感陰陽以靈。
有身體之質(zhì)。名之曰形。有噓吸之動。謂之為氣。形氣合而為用。知力以此而強。故得成為人也。其初人之生也。始變化為形。形之靈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內(nèi)自有陽氣。氣之神者。名之曰魂也;昶恰I耢`之名。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孝經(jīng)說曰。魄。白也;。蕓也。白。明白也。
蕓。蕓動也。形有體質(zhì)。取明白為名。氣唯噓吸。取蕓動為義。蓋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關(guān)尹子云;瓴馗。魄藏肺。(五行大義。引老子經(jīng)亦同。)韓詩外傳云。精藏腎。神藏心;瓴馗巍F遣胤。志藏脾。說文。魂。陽氣也。魄。陰神也。俱與本經(jīng)之義相發(fā)焉。
以生血氣 簡按上文云。心其充在血脈。又云:肺者。氣之本。而又于肝云。以生血氣。最可疑。宜依上文例。刪此四字。從太素。而補入其色與味。
三焦膀胱 簡按五臟別論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本臟篇云。腎合三焦膀胱。又云: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經(jīng)文并言三焦膀胱如此。又五行大義。論腎命門云。猶如三焦膀胱俱是水腑。不妨兩號。今以大義之言。參諸經(jīng)文。三焦膀胱。乃是一腑。靈蘭秘典云。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蓋以通行水道之用。謂之三焦。其實專指下焦而言。以收藏津液之體。謂之膀胱。此云名曰器。則正有名有狀之三焦。與靈樞如漚如瀆如霧之三焦。(此乃與三十一難所論同。)手少陽三焦經(jīng)脈所行之三焦。各各不同。凡經(jīng)論中有三三焦。詳見于張氏質(zhì)疑錄。當(dāng)參考。(王三陽亦有三焦論。其旨略與張意同。出于傷寒綱目。)
營之居也 張云:營者。水谷之精氣也。水谷貯于六腑。故為營之所居。簡按靈營氣篇云。營氣之道。
內(nèi)谷為寶。谷入于胃。氣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常營無已。痹論云。營氣者。水谷之精氣也。營衛(wèi)生會篇云。營氣出于中焦。皆其義也。
入出者也 李云:胃受五谷。名之曰入。脾與大小腸三焦膀胱。皆主出也。
四白 簡按李杲云。四白。當(dāng)作四紅。非。
四盛以上為格陽 靈終始禁服并云。人迎四盛。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王引正理論。
與傷寒論平脈法之文同。)
四盛以上為關(guān)陰 終始禁服并云。脈口四盛。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陰。溢陰為內(nèi)關(guān)。
四倍以上為關(guān)格 終始禁服并云。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與之短期。
張云:俱盛四倍以上。謂盛于平常之脈四倍也。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凡脈盛而至于關(guān)格者。以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致羸敗。(此本吳注。諸家作贏。為盈義。)極。盡也。精氣。天稟也。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脈度篇曰。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大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大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guān)。陽氣大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世人病此不少。歷代醫(yī)師。相傳謬甚。
夫所謂關(guān)格者。陰陽痞絕。不相營運。乖羸離敗之候也。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腑也。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臟也。或見于人迎;蛞娪跉饪。皆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dāng)〗咭。無陰則無根。而孤陽浮露于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是皆酒色傷精所致。又以人迎在頭。系陽明表脈。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寸口在手。系太陰里脈。故寸口倍大者。
曰關(guān)陰。陰陽互極?咕懿煌。故名關(guān)格。不可易也。若在尺為關(guān)。在寸為格。(難經(jīng)。平脈法。及李杲朱震亨。并從前諸注。皆如此。)關(guān)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丹溪纂要。竟立關(guān)格門。為病名。)特言膈食與癃閉耳。非此之謂也。簡按蓋關(guān)格。言表里陰陽痞絕之候。張氏仍馬注。發(fā)其余義。尤為明確。然脈要精微論曰。陰陽不相應(yīng)。病名曰關(guān)格。史記。倉公曰。切其脈。肝氣濁而靜。此內(nèi)關(guān)之病也。則謂之關(guān)格為脈體。而非病名。可耶。(張氏醫(yī)通。立關(guān)格門。辨馬張二家之誤尤詳。當(dāng)參考。)
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 滑云:過乎中也。蓋極者。中也。不及則不得為中。太過亦不得為中。簡按此說太異。
點擊查看:<<素問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