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搜索《太極》
無意找到了《孫祿堂武學錄》
看看對此人的評價:
“孫祿堂深通黃老、易學、丹經(jīng),并博學百家,習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與武技于一體,提出“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并以此為指導完成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理論和修為體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孫祿堂前后撰寫出《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八卦槍學》(未出版)、《論拳術內(nèi)外家之別》、《詳述形意、八卦、太極之原理》等重要專著和文章,影響極為深遠。
孫祿堂通透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拳術之真諦,而且于內(nèi)功修養(yǎng)、點穴、輕功、槍、劍諸藝皆精純?nèi)牖,披糜宇?nèi)。時人評曰:孫祿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 道大窾”,神乎之游刃的武學最高境地。為當時武術界之領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對友人曰:“以余一生所識,武功堪稱神明至圣登峰造極者,惟孫祿堂一人耳!
把《孫祿堂武學錄》下載了
匆匆瀏覽了一遍
發(fā)現(xiàn)和最近在研究的王正龍的講座、火神派的學說有不謀而合之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果然是相通的
隨手摘錄了一些段落
《形意拳學》
丹書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八卦拳學》
無極形式者,當人未學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舉動之間,但由天然之性也。而旋轉無度,起落無節(jié),外失諸修,內(nèi)失諸養(yǎng),知順之所往不知逆之所來,以至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死,往往歸于無可如何之地。是攝生之術,講求無方,良可慨也。惟圣人知逆運之機.修身之本,還元之道,總之,不外形意、太極、八卦諸拳之理。一氣伸縮之道,明善復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極點,以復先天之元氣。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與后世做法,亦可為萬物立命,此之謂無極而生太極之式也。
李東垣先生曰:人自虛而無生神,積神而生氣,積氣而生精,此自無而之有也。練精而化氣,練氣而化神,練神而化虛,此自有而之無也。拳術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
太極形式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左旋之而為陽,右轉之而為陰,旋轉乃一氣之流行。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也。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開闔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也。這一點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轉、開闔動靜、陰陽相交之中樞也。中樞者,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源,丹田之氣,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氣是天地之根.陰陽之母,即太極是也。故兩儀由此而生焉。
兩儀者.是一氣伸縮之理。左旋之則為陽儀,右轉之則為陰儀也。故前太極之式,一氣走去,如圖流行不息者,則為太極陽儀,是為氣之伸也。
譬如圓圖八卦,陽左升為日,陰右降為月。日來則月往,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四時生焉。換身右轉流行不已,如圖則為太極陰儀,是氣之縮也。圣人云:鬼神之為德.日月之升降,皆屬天地自然之變化。而拳中兩儀右轉,左右有序.何莫非一氣之往來屈伸乎。故兩儀再生,而四象出焉。
四象者,兩儀各生一陰陽也。太極生兩儀者,八卦拳之奇偶也,復于兩儀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而名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陰一陽,而分為金木水火也。在腹內(nèi)則為心肝肺腎,在拳中則為前后左右,俗稱名為雙換掌也。言四象不及土者,太極即土也。拳中起鉆落翻,動而未發(fā)謂之橫.橫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謂之土.因其一氣運用謂之太極。太極也,土也,一而已,故不及土,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夫四象既有陰陽,則八卦相交,彼此相蕩,一卦可蕩于八卦之上.八卦相蕩更可重為六十四卦。按易一卦六畫,下三畫象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畫相蕩,因而重之,象天地人三才各有陰陽也。以明拳中各法左旋右轉,皆有陰陽之式也。故左旋象下三畫,頭手足象天地人三才也,右轉象上三畫,因天地人三才各有陰陽也。八卦即四象之陰陽.六十四卦即陰陽配合之生氣,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則陰陽相交,自可生生無已,豈第六十四卦哉。雖至千卦萬卦,總不出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總是八卦,八卦總是四象,四象總是兩儀,兩儀總是一氣之流行也。紫陽讀《參同契》云:一自虛無兆質,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六十四卦于此而生,萬象變動于此而出。城哉斯言,可為此拳之鑒矣。
先哲云:道之伸縮流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亦即此拳之意義也。
《太極拳學》
乾坤肇造.元氣流行,動靜分合,遂生萬物,最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氣,賦予后天形質,后天形質,包合先天元氣,故人為先后天合一之形體也。人自有知識情欲.陰陽參差,先天元氣漸消,后天之氣漸長。陽衰陰盛,又為六氣所侵(六氣者,即風、寒、暑、濕、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軀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憂之,于是嘗藥以祛其病,靜坐以養(yǎng)其心,而又懼動靜之不能互為用也,更發(fā)明拳術,以求復基虛靈之氣。迨達摩東來講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傷神,形容憔悴,故以順逆陰陽之理、彌綸先天之元氣,作易筋洗髓二經(jīng),教人習之,以壯其體。至宋岳武穆王,益發(fā)明二經(jīng)之體義,制成形意拳,而適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內(nèi)家拳術之發(fā)源也。
元順帝時,張三豐先生,修道于武當,見修丹之士兼練拳術者,后天之力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傷丹,而損元氣。故遵前二經(jīng)之義,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數(shù),順其理之自然,和太極拳術,闡明養(yǎng)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動一靜.純?nèi)巫匀,不尚血氣,意在練氣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氣、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等奧義,始于一.終于九,九又還于一之數(shù)也。一理者,即太極拳術起點腹內(nèi)中和之氣,太極是也。二氣者,身體一動一靜之式,兩儀是也。三才者,頭、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也。五行者,即進、退、顧、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精,是內(nèi)三合也;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也,內(nèi)外如一,是成為六合。七星者,頭、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棚、履、擠、按、采、挒、肘、靠,即八卦也。九宮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官也。先生以河圖洛書為之經(jīng),以八卦九宮為之緯,又以五行為之體,以七星八卦為之用,創(chuàng)此太極拳術。其精微奧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論之詳矣。
太極拳之名稱
人自賦性含生以后,本藏有養(yǎng)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極,是為其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于四體之中,浸潤于百骸之內(nèi),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nèi)外一氣,流行不息。于是拳之
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并)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于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于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 O ”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 ● ”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nèi),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力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渾渾噩噩,—氣渾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欲所蔽,于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nèi)不知修,外不知養(yǎng),以至陰陽不合,內(nèi)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圣人有逆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于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原注:一氣者即太極也)。十三勢者,棚、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棚、履、擠、按(原注: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捌、肘、靠(原注: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為十三勢,此太極拳十三勢之所由名也。其中分為體、用,以太極架子,進、退、顧、盼、定言,謂之體。以棚、履、擠、按、采、挒、肘、靠言,謂之用。又或以五行謂之經(jīng),八卦謂之緯?偠灾,內(nèi)外體用一氣而已。
太極者,在于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之隱于內(nèi)也,則為德,其氣之現(xiàn)于外也,則為道。內(nèi)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nèi)勁,實為人身之基礎。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nèi)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
古人云:“無極而太極!辈华毴g為然,推而及于圣賢之所謂執(zhí)中,fo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谷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已耳。故內(nèi)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里,豈僅健身體、延年壽而已哉。
先賢云:“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yǎng)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
《拳意述真》
自序
夫道者,陰陽之根,萬物之體也。其道未發(fā),懸于太虛之內(nèi);其道已發(fā),流行于萬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nèi)勁。所以內(nèi)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易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若偏陰偏陽皆謂之病!狈蛉酥簧嬍持徽{(diào),氣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陰陽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創(chuàng)內(nèi)家拳術,使人潛心玩味,以思其理.身體力行,以合其道,則能復其本來之性體。然吾國拳術,門派頗多,形式不一,運用亦異,畢生不能窮其數(shù),歷世不能盡其法。余自幼年好習拳術,性與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之拳術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極拳學,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聞先輩之言,述之于書,俾學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于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耳。三派拳術之道,始于一理,中分為三派.末復合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比芍,皆是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儒釋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為一者也。余深恐諸位先生之苦心精詣,久而淹沒,故述之以公同好。惟有愧學術谫陋元文.或未能發(fā)揮諸位先生之妙旨,望諸同志隨時增補之,以發(fā)明其道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