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火神”
水井街上,有一位儒醫(yī)唐步祺。步祺先生是四川榮昌(永川)人,潛心醫(yī)術,經(jīng)驗豐富,善用“扶陽”類熱性藥品(如生
姜、附片之類),味少而量重,被人稱為“唐火神”,尤精于治療中老年人虛弱病癥(亞健康體質(zhì))、
咳嗽、哮喘、虛癆慢性病等。他用藥精,頗享盛譽。先生既明醫(yī)理,又多實踐,后來陸續(xù)寫作出版了《咳嗽之辨證論治》《醫(yī)理真?zhèn)麝U釋》《醫(yī)法園通闡釋》《
傷寒恒論闡釋》等專著。80年代以后,“唐火神”應邀去德國治病,由于療效顯著,很在德意志“火”了一把,還收了一些碧眼金發(fā)的女弟子傳授中醫(yī)藥學。后來水井街拆老街,唐先生遷至交大廣廈小區(qū),依舊有患者老遠地驅(qū)車來求醫(yī)。
- 2005年11月20日02:58 四川新聞網(wǎng)-成都晚報
蔣維明 《水井街,本色憶念 》文中的一段
http://news.sina。com。cn/o/2005-11-20/02587485665s.shtml
-----------水井街,本色憶念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2:58 四川新聞網(wǎng)-成都晚報
蔣維明
那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就讀于
四川大學歷史系。從川大跨過高拱的九眼橋石橋,西行進城,須得經(jīng)過被統(tǒng)稱為水井街的街道。實則,這一段路,按《光緒三十年(1904)成都地圖》,包括新(星)橋街、金泉街、雙槐樹街、水井街、水津街,止于東門大橋。這條街雖不如東大街、春熙路那樣繁華,卻也是東門外河碼頭上的一處商業(yè)區(qū)。
館子
過九眼橋頭左拐,有一處三開間的紅鍋大館子。前廳后樓,廳堂一邊擺了幾張桌子及條凳,另一邊是火旺油辣的廚房,在鍋瓢碗盞的合奏聲中,爆炒肝腰的香味彌漫開來。大鐵鍋里壘起一人多高的蒸籠,直冒熱氣。中午時分“打擁堂”,胖廚師還要站上高木椅,在堂倌“粉蒸肉,出堂”的吼聲中,動作麻利地揭開蒸籠蓋子,笑吟吟,不顧燙手,將“扣碗”里的蒸菜,翻進盤子里。
從前面店堂登上幾步石梯,是升高了半層的吊腳樓。雕花木窗盡都撐起,敞開的窗下,便是碧波蕩漾的錦江了。顧客既品美食,又品美景。那時江面還有打漁船,供食客嘗鮮。漁歌宛轉(zhuǎn),把人引入《水滸》里描寫的臨江酒樓的意境中去。
“擁堂”打過之后,胖廚師心境甚好,必滿臉堆笑,又微露狡黠地向大學生“請教”,指著飯店懸掛的招牌,“大 春”,問你中間一個是啥子字。新同學十有八九被考住。胖廚師臉上露出一絲笑意,自問自答地說:“陶亮生先生曉得,山水土合在一起,便是‘地’字!保ㄈ舾赡旰螅x黃稚荃先生的《杜鄰存稿》,始知這是武則天造的字)
在“大 春”街的斜對面,有座一樓一底的青磚抹灰的“洋房子”,木框窗欞,嵌上玻璃。整條街上,只此一家新式建筑,猶如鶴立雞群。此樓原屬鹽業(yè)部門,后來一度是成都市科委的機關所在。首任科委主任是蜀中名儒周太玄(與郭沫若、李劼人、魏時珍同學)的哲嗣周孟樸先生。
再往西行,過了金泉街,在雙槐樹一帶街的兩邊,開有幾家小食店。屋檐伸出,與街邊的槐樹相接,屋子又矮,店鋪因之光線暗淡。然而桌椅擦得很干凈,內(nèi)中不乏清代的方桌、太師椅,黑漆斑駁,透出古色古香的幽光。多為住戶自行開店,個體經(jīng)營的女老板,興許便是鼎革之際急遽衰落了的中等家庭的閨秀。為了謀生或接濟親人,只好拋頭露面,守著紅泥土灶,烹調(diào)出可口的麻
醬面、甜水面、酸辣面;抑或三合泥、油茶或湯元粉子、荷包蛋什么的,賣給路人解饑餓。食品干凈可口、價廉物美,按當時物價,僅幾分、角把錢一碗(大米當時一角七分一斤)。亦有冷啖杯酒館,下酒菜肴相當?shù)钠矫窕撼春埂?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quanxiangyun.cn/pharm/2009/20090113055517_94962.shtml" target="_blank">落花生、
豆腐干、鹽蛋、皮蛋、鹵肉而已。喝酒的人,大都默默地想著自己的心事,謀劃著如何掙錢填飽肚子。即使彼此交談,也都是輕言細語,欲說還休。沒有使酒任性的張狂,更沒有劃拳吶喊的喧囂。那是一個剛經(jīng)過疾風暴雨全面整肅的年代。
黃傘巷
在統(tǒng)稱作水井街的金泉街段、雙槐樹街段的南側(cè),像毛細血管一樣,平行地向錦江方向伸出幾條小巷:孫家巷、存古巷、大同巷、黃傘巷。內(nèi)中,黃傘巷大有來頭。據(jù)父老相傳:清乾隆時翰林院編修顧汝修住此巷內(nèi),家有御賜黃緞傘一柄,小巷以此得名。然而民國《華陽縣志·人物》予以否認,認為汝修未受此賜。
顧汝修是一位不應遺忘的鄉(xiāng)賢。汝修字息存,號密齋,成都府華陽縣(管轄成都東城及東郊)人。乾隆七年壬戌考中進士,點翰林,后升任直隸順天府尹(管轄北京及京郊區(qū)縣。洽所在大興。有一年鬧春荒,糧價大漲。朝廷為了平抑物價,發(fā)售平價米,分四門各發(fā)售米十五萬石。每天來買米的人有七八千。由于顧汝修組織得好,“先為厘定章程,收錢發(fā)米,先后次序,無不井井有條,民人均沾實惠,口碑載道!笔窌险f他“為人強毅正大,有古大臣風”。(《錦里新編》)
乾隆二十一年,他請假還鄉(xiāng)掃墓,回到成都雙槐樹街南的小巷故宅:……
才作還鄉(xiāng)人,不作他鄉(xiāng)夢。
親友喧草堂,周旋事迎送。
問訊有存忘,喜報翻或痛。
當時素心人,晨夕朝與共。
新豆初破莢,宿酒特開甕。
蔬
蛙韭弄黃,竹林筍迸縫。
雞黍紛相邀,訂者如聚訟。
芳鮮日羅列,各為歸客供……
詩歌生動記述左鄰右舍對他的歡迎,極富于人情美?墒,剛剛住滿兩旬,一道圣旨頒來,要他出使安南國,代表朝廷去對安南國王“冊封”(當時安南是清朝的藩屬國)。
當時,對代表皇帝出使藩屬國的欽使極為看重。士大夫中間有“不能為帥愿能為使”的說法。為了“欽使”的威儀,皇帝特賜予一品官(順天府尹為四品官)的繡有麒麟圖案的官服,以及龍旗、御杖、裘馬、珠冠(四十年后四川羅江李調(diào)元堂弟李鼎元出使琉球“冊封”琉球國王亦享此殊榮)。由于時間倉促,頒旨之日,即令隨從人員將珠冠、官服、龍旗、御杖奉送至成都會合,取水路出川轉(zhuǎn)赴安南。
御杖即御用儀仗,內(nèi)中就有黃綢傘蓋。當這支捧有詔旨和冠服儀仗的隊伍來到水井街顧府時,四川總督必偕川西道、成都府、華陽縣恭候迎接。那情景定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黃傘巷便從這天起被民間命名了。
御仗威儀、黃傘高張,那是“欽使”禮制所然,其實顧汝修不喜張揚,是位淡泊名利的人。退休后,曾受聘掌教四川的最高學府錦江書院,造就人才甚多。他待人接物極為謙遜溫和,優(yōu)游林下二十年“小帽敝服,往來村市間,人不知為舊京兆也”。他著有《釣引編》《味竹軒集》等作品。
望江劇場
過黃傘巷不遠,便是水井街了。街北,原有一座真武宮廟宇,因年久失修,到民國年間便已坍塌了。1950年6月,“民樂川劇團”成立。主要由“銀聯(lián)票社”川劇組的部分成員及流動藝人徐偉鳴、羅文彬等組成!懊駱反▌F”利用真武宮廢棄的廟壩搭起竹棚,因陋就簡敲鑼鼓唱川戲。由于水井街口子是東門外的“回水沱”,留得住人,演出一直紅火。1952年正式修建起一座劇場,命名為“望江劇場”!懊駱反▌F”也更名為“望江川劇團”,歸屬成都市東城區(qū)文教局領導。
由于當時文娛場所不多,藝術品種稀少,川劇幾乎成了“一花獨秀”,觀眾踴躍。望江劇場或為東門外民眾的精神樂園,工農(nóng)兵學商,男女老少,都喜歡看戲。夜場天天演,逢星期日加演三場,早、午、晚。不愁沒有觀眾。
以望江川劇團為中心,四周飲食業(yè)、茶館業(yè)逐漸興起。等候看戲,等親戚朋友,常常在望江劇場對面的小茶鋪喝茶,茶客喝的是“溜溜茶”,泡兩三開,匆匆走人。
老茶客卻喜歡選擇這一帶最大的茶鋪,名叫“映月”。鋪面寬敞,屋宇又有“進深”,能安下幾十張茶桌,容納一兩百茶客,茶客多為手藝人、商販、或從錦江河上岸來玩的船工,淘河沙、卵石的工人。不少中年以上的婦女帶著手工活兒,邀邀約約,來這里圍一桌,邊喝茶邊擺閑龍門陣、街巷新聞;嘴里說三道四,手中或勾網(wǎng)子,或織毛線,或納布鞋底,從從容容,消消停停,休閑干活兩不誤。
望江川劇團的劇目、演員,必是茶客的重要話題。有一年,望江川劇團到重慶巡回演出歸來,在劇場門口用?蛘褂[演出《紅樓夢》的
照片。照片小,人又圍得多,太君老娘們擠不攏去,又極想知道“本地新聞”,便選派兩位年紀輕、手腳麻利的小媳婦去“打探”,她們?nèi)宰凇皫ぶ小保ú桊^)等聽消息。
不一會,小媳婦奔回“稟報”: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來觀看了“我們望江”演的川劇……另一位搶著“補充”:“我們望江”當家小旦李素彬演《紅樓夢》,蘇聯(lián)專家上臺跟她合影,好安逸!啊,不只是蘇聯(lián)專家,還接待過波蘭、德意志、保加利亞、匈牙利的外賓……他們與劇團休戚相關,他們對演員敬重而親昵。太君傳令:今晚都去看《紅樓夢》?選說罷小心翼翼地從荷包里掏出幾張已經(jīng)購得的預售票。
冬日苦短,當馬力不足的昏昏電燈剛一拉亮,“望江”的鑼鼓敲響了,茶客們戲呼之為“喚狗鑼”,喚出一大批戲迷擁進“望江”。大茶館頓時門庭冷落。茶倌們抓緊時間收茶碗、掃瓜子殼做衛(wèi)生,準備迎接下一批喝夜茶的客人。
名教授
看“望江”川劇的不只是國營廠礦工人、工商業(yè)者、船夫運工以及家庭主婦、婆婆大娘,內(nèi)中還有幾位頗負盛名的教授、學者。
就在“望江”正對面有一座精巧的小院,是四川大學的一所教職工宿舍。居住在這個室外有大小天井,室內(nèi)有木地板、
天花板的宿舍內(nèi)住著蒙文通、林如稷、任二北等教授。
蒙文通先生,四川鹽亭縣人。父親蒙君弼,為鹽亭縣“稟生”(秀才中的優(yōu)秀者,每月獎以官銀若干)。伯父蒙裁成,晚清名儒,曾被李劼人寫入《大波》之中。文通先生幼承家學,后來至成都進入四川省城高等學堂附屬中學,與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等是同學。1924年南走吳越,曾拜謁國學大師章太炎,與談今、古文之變。后入fo學大師歐陽竟無所辦之“支那內(nèi)學院”,研習fo家哲學,與國窗好友湯用彤、熊十力交游,學問精進。1933年執(zhí)教于
北京大學歷史系,與湯用彤、錢穆共事,三人切磋學問,“竟夕未寐、曙光既露,而談興未盡”(錢穆《師友雜記》)。
抗戰(zhàn)軍興,蒙文通回川,任川大教授。先后寫成《周秦民族史》《中國史學史》《古地甄微》等著述。
。玻笆兰o50年代,蒙文通先生在川大講授元史。先生中等身材,較胖,是一位美髯公。整潔的深藍色中山裝上,銀須飄拂,儼然仙風道骨。先生是位雅俗共賞的達人,有次拋開講稿大綱,在課堂上盛贊他家對門望江川劇團演出的《王華買父》既新穎又深刻:皇帝扮孤老訪賢,插草標自賣。樵夫王華憐之,將其買回侍奉;实鄄煊X王華心靈純美,生活拮據(jù),乃送以寶珠,王華持珠典當,縣官誣以通匪而奪珠,并拘捕孤老入獄。事為丞相得知,入獄見駕,惡徒受懲。蒙先生把這出戲和儒家的“民為邦本”的思想和fo教的懲惡揚善理念聯(lián)系起來,總結出“來自民間的川劇,其劇目大都具有人民性”。
與蒙先生結鄰的林如稷先生,則是清矍古貌、文質(zhì)彬彬。先生是資中人,1919年“五四”時期,他在京、滬求學。他于1921年約集京滬兩地的文學青年陳煒謨、陳翔鶴、鄧均吾,組織了文學社團淺草社,創(chuàng)辦《淺草》季刊。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曾受到魯迅的贊揚。他又遠涉重洋,赴法蘭西留學,如饑似渴地吸收西歐先進文化的滋養(yǎng)。1930年回國后,在堅持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翻譯了不少外國文學精品,其中如左拉的代表作《盧貢家族的命運》。
抗戰(zhàn)爆發(fā),林如稷于1937年8月離京回川。先后在四川大學、光華大學任教。20世紀50年代,任川大中文系主任,兼任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長。因之,幾次川劇劇目鑒定工作,他都付出了心血。望江川劇團近在咫尺,每有新劇目(如《李秀成》《金田起義》等)他都責無旁貸地去看戲,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1957為準備成都市川劇團首次赴京演出,林如稷還應李宗林市長之約,參加過川劇傳統(tǒng)劇目的劇本加工。他還創(chuàng)作了反映川東鄉(xiāng)土題材的電影文學劇本《西山義旗》。
居住在水井街川大教師宿舍的任二北(中敏)教授身體很健壯。人不高,很敦實,走起路來像小跑,腳下蹬出聲音來,“人還未到,足音先聞”。任二北先生由于曾經(jīng)擔任過胡漢民(國民黨右翼首腦)的秘書,長時期未安排講座,因而有更多的時間從事伏案工作,五十年出版《唐戲弄》等專著、發(fā)表了頗有影響的研究敦煌變文的論文。
二北先生喜歡飲酒,有時酒醉微醺,便扶醉入梨園,過街進入“望江”,欣賞巴歌俚曲,以與他心目中的古曲雅音相對照。80年代,先生被調(diào)到北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后以氣候不適,請調(diào)回故里江蘇,任揚州師范學院教授。
“唐火神”
水井街上,有一位儒醫(yī)唐步祺。步祺先生是四川榮昌人,潛心醫(yī)術,經(jīng)驗豐富,善用“扶陽”類熱性藥品(如
生姜、附片之類),味少而量重,被人稱為“唐火神”,尤精于治療中老年人虛弱病癥(亞健康體質(zhì))、咳嗽、哮喘、虛癆慢性病等。他用藥精,頗享盛譽。先生既明醫(yī)理,又多實踐,后來陸續(xù)寫作出版了《咳嗽之辨證論治》《醫(yī)理真?zhèn)麝U釋》《醫(yī)法園通闡釋》《傷寒恒論闡釋》等專著。80年代以后,“唐火神”應邀去德國治病,由于療效顯著,很在德意志“火”了一把,還收了一些碧眼金發(fā)的女弟子傳授中醫(yī)藥學。后來水井街拆老街,唐先生遷至交大廣廈小區(qū),依舊有患者老遠地驅(qū)車來求醫(yī)。
水井坊
水井街、水津街、金泉街,都因水而取名,自古以來,水質(zhì)很好。有“清泉珍貴如金”的記載。水好宜烤酒,六百年間,全興酒坊在這里默默奉獻出佳釀瓊漿。
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成都受害慘烈,全城毀于一旦,虎
豹橫行,城東一帶亦是一片廢墟。清康熙四年詔令移民入川,繼后成都重修城坊,恢復元氣,城東又趨繁榮。老井新泉,重被利用,全興酒坊又恢復生產(chǎn),50年代,在“望江劇場”斜對門便有全興廠的曲酒生產(chǎn)車間和售酒的鋪面。整日酒香飄散,異醴芬芳。
。保梗梗改耆d酒廠改裝天然氣輸氣管道,招民工挖溝,挖至兩米深處,發(fā)現(xiàn)酒坊遺址。1999年春,報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由省、市文物考古單位在廠方的大力協(xié)助下進行發(fā)掘。隨著發(fā)掘的深入,奇跡不斷涌現(xiàn)。
在水井街酒坊遺址,驚現(xiàn)了三座“晾堂”——用于拌料、配料、堆積和前期發(fā)酵的場地,“晾堂”依次重迭,始建年代分別屬于近現(xiàn)代、清代和明代。同時掘露出酒窖、灶坑、蒸鎦器基座等釀酒遺址,還出土了數(shù)百件陶瓷酒具等遺物。水井坊當即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后來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井坊遺址因其具有豐富的酒文化資源,被評為“最古老的釀酒作坊”,載入世界吉尼斯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