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藥房越建越多
清代的等級觀念和宮廷禮儀十分講究,在道光時期,太醫(yī)院分科中去除了針灸科,就是認為針灸需要袒胸露背,有傷大雅。所以在宮廷內,治療疾病運用按摩、針灸之類的手法是不允許的,因此清宮治病多用藥物治療,藥材的需求量也就非常龐大。
清宮中設有御藥房、御藥庫及東、西藥房。御藥庫向御藥房及東、西藥房提供藥材,而御藥房主要掌管宮中帝后及嬪妃治療用藥的,又稱為內藥房。御藥房負責藥品管理、修合煎藥。御藥房位于乾清宮之東的配殿內。御醫(yī)出診后開出處方,就要從內藥房取藥然后進行煎制。東、西藥房是太醫(yī)院在宮中的值房,東藥房是御醫(yī)值班的地方,西藥房一般僅派吏目和醫(yī)士作為備差。后來因為宮中人員太多,一個內藥房很難滿足需求,于是在壽康官、寧秀宮、壽安宮以及皇上出行的圓明園一畝園、頤和園及避暑山莊等處也設藥房,并任命兩名內務府大臣分別管理藥房事務,對外仍統(tǒng)稱“御藥房”。同治時期,宮廷還設了壽藥房,現(xiàn)在故宮里面還保存著“壽藥房”匾和一些刻有壽藥房字樣的銀質藥具。這些工具主要用來煎藥和配制膏、散、丸、丹的。壽藥房由太監(jiān)管理,另設大師傅一名,設置藥生數(shù)名,負責煎藥和制作藥品。
四個渠道進御藥
宮廷用藥與民間不同,在規(guī)格上十分講究。如根莖類的藥
地黃、
白芍等要用枝條粗壯的,而
肉桂則要用肉厚油足的,種子類的藥材如
砂仁、蔻仁則須用種仁飽滿的,凡不符合規(guī)格的都不能在宮
中使用,御藥房還經(jīng)常要用新鮮的植物來作為藥引,如鮮
姜、鮮
藿香、鮮紫蘇、鮮
竹葉、鮮荷花、鮮
銀花等等,煎藥時如果要用到,就需要現(xiàn)去采集。所以御藥房里面各種藥材都是名貴好藥,很多實物今天還留存故宮中,如動物類的有
麝香、猴寶、獅子寶、
馬寶、蝦須、
黃連蛇、穿
山甲、
虎骨、
熊膽等,植物類有
茯苓、母
丁香、
五加皮、
檳榔、竹葉、藏
紅花、金
佩蘭等;礦物類有
蟹化石、
朱砂、紫
牙石等。還有成藥
六味地黃丸、
人參固本丸、七厘散、金黃散、
狗皮膏藥、延齡
愈風丹等。一些散劑、丹劑、中成藥都被保存在一些瓷瓶、瓷罐、瓷盒中,外邊都帖有書寫的藥名簽。
御藥庫所需的藥材取自太醫(yī)院的生藥庫,這些藥購進宮中后再加工成成藥。當時藥材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渠道:
一是征收各省出產(chǎn)的藥材。宮中對藥材收購的品質要求很嚴,必須是原產(chǎn)地的地道上等藥材。比如,
大黃一定要西寧或者涼州出產(chǎn)的,
白芷一定要杭州的,白芍要浙江的等等。為了確保藥材的數(shù)量與質量,清廷也是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規(guī)定。凡是出產(chǎn)藥材的各省,每年必須按規(guī)定由藥商給皇宮進送藥材,并派駐專員在這些省區(qū)監(jiān)督。像遼寧、吉林等地出產(chǎn)參,這些人參成為給清廷的專貢品,規(guī)定一般人不得隨意私挖,需要經(jīng)戶部發(fā)給許可證才能入山采參,否則按違法論處。
二是同仁堂專為御藥房配制。由于同仁堂用料講究,療效卓著,深受皇宮的青睞。所以不僅供應內廷生藥,其一些配方也被宮中采納。雍正時期曾經(jīng)欽定由同仁堂向御藥房提供所需藥材,同時還提供宮中所需各種中成藥。規(guī)定同仁堂每三個月就要向宮內進藥一次,不得有誤。從此,同仁堂作為一個民間藥方,打開了入宮的通道,一直向宮中進藥并延續(xù)到清末。同仁堂每次進藥情況都有詳細的記載,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記載同仁堂藥商張大鏞兩個月內進的御藥就有117種,重二百一十六斤十二兩八錢!锻侍猛枭⒏嗟づ浞健樊敃r也被收錄宮中,其中有內科方、外科方、婦科方、兒科方、傷科方、喉科方、眼科方共102種,御藥房中現(xiàn)存的多種中成藥大都是同仁堂進獻的。
第三個來源是地方進貢的藥材。凡逢年節(jié)、歲壽之日,各省督、撫大吏,就會向皇上進貢。如廣東的
橘紅、西部的
冬蟲夏草等等,各地官吏為向朝廷諂媚,會想盡各種辦法挖掘本地的名貴藥材來向宮中進貢。
另外就是外國饋贈或者從海外進口來的。當時清朝也是世界的強國,國外對中國文化非常崇拜,很多西洋人到中國進行文化交流,把一些西藥也作為貢品來討好中國的皇帝,所以在御藥房中至今還留有“美國
頭痛藥膏”、“多爾門的那油”、“巴爾撒
米油”、“西德鸞體油”、“西洋香餅”等西洋藥品。
各地送來的藥材進宮后,御藥房管理藥庫的官員要進行驗收,之后存放在生藥庫。藥材如果合格,驗收官會簽發(fā)單據(jù),藥商憑此單據(jù)才能到戶部領取一定的供奉賞銀。生藥庫存放的藥材經(jīng)過挑選后才能交給御藥房,進行各種御藥的加工。在御藥房醫(yī)藥檔案中,有關藥材的采買、發(fā)放藥品名稱、配方等等,都記錄得非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