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實則腹?jié)M,飧泄;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脾病者,必腹?jié)M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其三里。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脾實則腹?jié)M,飧泄;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jié)M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jīng)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
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
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兩)黃芩 大黃 芍藥[枳實] 甘草(炙,各一兩)③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大瀉脾湯之六味藥,甲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先抄“甘草”,又涂改為“芍藥”)”,乙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臟瀉湯大方,皆由六味藥組成,其中,有五味藥諸方皆同,即姜、芍藥、大黃、黃芩、甘草,只有一味藥諸方各異,此一味藥出自該臟瀉湯小方,據(jù)此,大瀉脾湯應由前列五味www.med126.com藥加附子組成,方中不應有“枳實”,枳實是大小瀉肝湯的代表藥物。
小補脾湯
治飲食不化[消],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白術(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仍用術;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兩];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分[兩];寒者,加干姜一分[兩]。④
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經(jīng)集注〉“四分成一兩”,據(jù)本書通例,用量不當如此之少,疑“分”當為“兩”字之誤,今改。
大補脾湯
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消],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者方:
人m.quanxiangyun.cn/yishi/參 甘草(炙,各三兩) 干姜(三兩)莪術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