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嘔吐者,由清濁不分,中焦氣痞。若心下牢大如杯,或時寒時熱,朝食則暮吐,暮食則朝吐,關(guān)脈弦緊,弦則為虛,緊則為寒,虛寒相搏,此名為格,與關(guān)格同也,是謂反胃,青金丹、樸附丸主之。
青金丹
上將硫黃水銀二味同研,令不見水銀星子為度,合木香再研,用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粒,食后服。
樸附丸
濃樸(去皮,銼作小塊子) 附子(炮,去皮臍,銼作小塊子,各一兩) 生姜(八兩,去皮取汁)
上將二味,以姜汁同煮,盡汁為度,焙干為末,酒煮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粒,食前服。
若心中溫溫常欲嘔,聞食吐酸,由宿寒在胃,不能運水谷,中腕成痰,其關(guān)弦,脈小而短,白術(shù)丸、大半夏湯主之。
白術(shù)丸
白術(shù)(三兩) 半夏(湯洗七遍,二兩) 橘皮(洗) 干姜(各三兩) 丁香(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姜湯下三十丸,食前服。史氏《指南方》無橘皮。
大半夏湯
半夏(一升) 人參(一兩) 白蜜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加白蜜少許,食前服。
若心上汪洋嘈煩,頭目時痛,胸中不利,或嘔膽汁,大便或利或秘,喜渴,此中脘伏痰旋復(fù)丸主之。
旋復(fù)花丸(見前熱證門。)
若心下虛滿,不入飲食,時時欲嘔,嘔無所出, 短氣,由他病瘥后,復(fù)為寒邪傷氣氣寒則不能食,胃無谷氣以養(yǎng),其脈微弱,大藿香散主之。
大藿香散
藿香葉 人參 茯苓 桔梗 木香 桂(取心) 白術(shù)(各半兩) 半夏(湯洗七遍,為末半兩,姜汁和成餅子,陰干) 枇杷葉(十片,刷去毛)
上為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炒姜絲一分,與藥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劉孟容《瑣碎錄》名藿香湯。
若心下煩,不喜熱物,得熱即嘔,喜渴,由胃受邪熱,胃熱則氣濁,陰陽渾亂,其脈虛數(shù),或細(xì)而疾,竹茹湯主之。
竹茹湯
竹茹 橘皮 甘草 半夏 赤茯苓 麥冬 人參 枇杷葉上加姜棗煎,胃寒去竹茹麥冬,加丁香,實火去人參。
若心下悶亂,嘔吐不止,臥起不安,手足躁擾,水漿不下,由冷熱不和,邪正相干,清濁不分,陰陽錯亂,喜冷者因熱,惡冷者因寒,名曰霍亂。其脈弦大者,寒也,大理中湯、半硫丸主之。其脈數(shù)疾者,熱也,小藿香散、青金散主之。
大理中湯(方缺。)
半硫丸
半夏(湯洗七遍,焙,為末) 硫黃(研,等分)
上研細(xì),生姜汁煮糊為丸。米飲下三十丸。
小藿香散
丁香 枇杷葉(去毛) 干葛 赤茯苓 藿香葉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青金散(方缺。)
若卒然嘔吐,胸中痞悶,氣不下行,由飲食過傷,胸氣滯而不轉(zhuǎn),胃中為濁,逆行則吐其脈沉疾,金汁丸主之。
金汁m.quanxiangyun.cn/zhuyuan/丸(方缺。)
若痛而嘔者,此寒氣客于腸胃,腸胃得寒則聚沫,聚沫則痛,痛則氣逆,逆則津液反出而嘔,其脈緊細(xì)而滑,粳米湯主之。
粳米湯
附子(炮,去皮臍,切片子,半兩) 半夏(湯浸七遍,切片子,二兩半) 甘草(炙,銼碎,一兩)m.quanxiangyun.cn/sanji/ 陳粳米(二兩半)
上拌和,分作十二服。每服用水三盞,姜十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因嘔而噦者,吳茱萸丸主之。
吳茱萸丸
吳茱萸(炒,一兩) 橘皮(洗,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細(xì)末,白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二十粒,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