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第十七章中有:干嘔,噦,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主之.橘皮四兩生
姜半斤
噦逆者,橘皮
竹茹湯主之.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人參一兩
甘草五兩
生姜半斤
大棗三十枚.
從條文分析,前條比后條多干嘔手足厥二證,亦說明前條病證比后條病證重!但為何后條用藥不但較前方多參棗草三味健胃補中之藥,還多竹茹.而且橘皮之量亦較前方大?是否編者將文與方搞錯?
噦逆即是打
呃逆,是胃中有輕證水飲加上氣滯所致,故用橘皮加生姜足可解決.曹穎甫<經(jīng)方實驗錄>有醫(yī)案可查.但若再有干嘔及手足厥二證就不能只用二藥可治了,干嘔說明胃氣已虛,手足厥說明
胃氣虛不達四肢.胃氣虛必用參棗草,這是
傷寒法,但為何加竹茹呢?用其味甘涼,甘補胃氣,涼除因胃氣虛氣滯而郁化之虛熱.所以本人認為這兩條文及方是調(diào)錯了,我查了多本書都沒有講,因自已水平有限,請大家給意見,謝謝.
-------------------
樓主條文沒有錯,這是漢代的簡筆法,后條承上條,在“干嘔,噦,若手足厥”的基礎(chǔ)上見噦逆,即不但見干嘔,噦,若手足厥而且噦得更厲害了的意思。所以后條用藥不但較前方多參棗草三味健胃補中之藥,還多竹茹.而且橘皮之量亦較前方大。
-------------------
-------------------
-------------------
看看王雪華的講座 都有這種互文見義的解釋,多看點書,知識全在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