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老師,是個傳統(tǒng)的經方派,辛苦的繼承了以成無已為代表的傳統(tǒng)醫(yī)家的中醫(yī)特點,是個良好的繼承者、闡釋者、實踐者。胡希恕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創(chuàng)新者,他以唯物主義為標準,將中醫(yī)的來龍去脈、中醫(yī)藥之所以能治病的科學依據等等都講的極有新意,更有利于中西醫(yī)“神”的層次結合,他代表的也許正是漢前經方一派醫(yī)家的中醫(yī)特點,可能是個漢前中醫(yī)的更好繼承者。從劉老的《方證相應論》可以看出,他認同“方證相應”,認同中醫(yī)分為“醫(yī)經派”與“經方派(神農)”。劉老一貫的學術,明顯靠《內經》更近,他晚年為何發(fā)出此文?讀此文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劉老有所指,他在試圖扭轉“方證相應”不是現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人民日報曾經于胡希恕高度評價,劉老這篇文章與人民日報上那篇文章是否遙呼相應,中間是否有某中聯(lián)系,是不是胡老當時的名氣讓居于高位的劉老有些不舒服了呢?我無從考證,也不得而知,只能想到此為止。
中醫(yī)本來的樣子是什么,每人標準不同。有人說,劉老是真正中醫(yī),有人說胡老才是真正古中醫(yī),這些都不重要。我只知道,用心讀《
傷寒挈要》一年,不知所云;剛讀完《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桂枝湯條,我就明白了以前為什么胃病開“平
胃散”沒效的道理。巧妙的是,讀到
桂枝湯條時,我正好“
感冒”,開桂枝湯,一付見效。 讀完胡師書,再看任何醫(yī)家的《傷寒注》,包括劉老的書,都是一馬平川,根本如換了一個人一樣,知道他們說什么了。胡師為草根中醫(yī),卻能夠與學院派正宗中醫(yī)代言人一起會診,并且被劉師稱贊,還敢于與秦佰未叫板,都必須有過硬的技術支持不可。胡老,一生淡泊,喜皆形于色,性情中人,只有一個純粹的人才能做到,也只有純粹才能把中醫(yī)水平發(fā)揮到極致。
但是,胡老學術上的特點也很明顯。他把溫病派批的體無完膚,差點兒都想說“大亂經旨”了。除“
三仁湯”外,很難再找一個能入胡老法眼的溫病派方子了。他最常用的方藥也都以仲景為核心,變來變去,竟然也效果不錯,我真不知道這種路子與那種取百家之長者,哪個更好了。
而趙紹琴與胡希恕,好比鏡里鏡外一個人,正好相反,卻又那么相同。相傳胡師學術源于太醫(yī)院,只不過是另一派,講仲景、講方證、講藥證,一點兒不沾溫病派的痕跡。趙師精于溫病,依鞠通、依病機、依清宣,似乎不帶經方派套路。相同的是,兩者都被人稱頌,療效都那么好。
令人想不通的是,在那次北京有名的流腦發(fā)生時,怎么就不見胡老、劉老與趙老出手呢?按理說就用白虎加術湯,這不難啊,研究經方到兩位前輩的境界,一眼就能知道啊。對于溫病派的趙老,用起白虎加術,也絕不含糊啊。為什么偏偏就是蒲老出手了呢?這三位先生,與蒲老認識嗎?他們可曾有過“華山論劍”?這是一個迷!
蒲老,大有駕于《傷寒》、《溫病》之上之勢,不偏于古,不偏于今,不偏于寒,也不偏于溫,中規(guī)中矩,看似平淡,療效出奇。看他醫(yī)案,初是不解,深思之后,令人暗暗叫絕。
柴浩然走的是臟腑辨證的路子,冶經方、時方、驗方于一爐,他的醫(yī)案一反國醫(yī)大師們“7付”,“二診”、“三診”的路子,常常一、兩劑即見分曉,就算治療“肝炎癌變”,他每次也只開2付。難道是他的水平太低不能預知服藥后的病情而不敢多開幾付,難道是他遇到的病都是應該以緩見功的慢性?我認為不是這樣。醫(yī)案中“盡劑而愈”的例子很多,他用經方和胡老一樣熟,用時方劉老、胡老不如他;用起驗方來,更稱得上“奇思妙想”。也許蒲老見柴老,大會有相見恨晚之感;趙師看浩然治內科,當別有一番洞天。我認為,醫(yī)者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