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Fu zi
|
維藥名 | 節(jié)得瓦爾其尼
|
別名 | 節(jié)得瓦爾 斯尼、再地瓦爾 其尼、那日比斯 其尼《藥物之園》。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側根(子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塊根倒圓錐形,長2~4cm,直徑l~1.6cm,栽培品的側根通常肥大,直徑可達5cm,外皮黑褐色。莖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有長柄;葉柄長l~2.5cm,疏破短柔毛;葉片五角形,長6~11cm,寬9~15cm,基部淺心形,3裂幾達基部,中央全裂片寬菱形、倒卵狀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近羽狀分裂,二回羽裂片2對,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齒,間或全緣;測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脈上疏被短柔毛,革質或紙質?偁罨ㄐ蝽椛,長6~25cm;花序軸及花梗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被外形;花梗長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花瓣狀,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長1.7~2.2cm,下緣稍凹,喙不明顯,側萼片長1.5~2cm,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長約1.1cm,唇長約6mm,微凹,距長1~2.5mm,通常踡卷,無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無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無毛。蓇葖果,長1.5~1.8cm。種子多數(shù),三棱形,長3~3.2mm,兩面密生模膜翅;ㄆ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于遼寧南部、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陜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須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其加工品有3種:①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xù)浸泡,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到表面出現(xiàn)大量結晶鹽粒(鹽霜)、質地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雹谌∧喔阶樱磧,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約5m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到出現(xiàn)油面、光澤后,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xù)烘干,習稱“黑順片!雹圻x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己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約3mm的薄片,用水浸漂,取出,曬至半干,以硫黃熏后曬干,司稱‘白附片!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鹽附于 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發(fā)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痕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的形成層環(huán)紋,環(huán)紋內側筋脈(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刺舌。
(2)黑順片 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筋脈(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3)白附片 為縱切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3mm。
顯微鑒別 烏頭(側根)橫切面:后生皮層最外為1列黃色木柱化細胞,其余為8~9列扁縮的細胞,壁黃色,木栓化,有少數(shù)石細胞散在,內皮層細胞較小。韌皮部占大部分,細胞中含淀粉粒,散有小形篩管群;偶見1至數(shù)個異型維管束。形成層環(huán)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質部通常位于形成層角隅的內側,導管略呈“ V”形或放射狀排列;木薄壁組織較發(fā)達。髓部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理化鑒別(1)取黑順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5ml,振搖20min,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測定其紫外光譜,在231nm和274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2)薄層色譜 取上述兩者的粗粉30g,加乙醚150ml,振搖10min,加氨試液10ml,振搖30min,放置1~2h,分取醚層,蒸干,加無水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頭堿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l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在堿性氧化鋁薄層板上點樣品溶液6μl、對照品溶液5μl,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1)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碘化鉀碘、碘化鉍鉀試液的等容混合液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xiàn)的色斑,應小于對照品的色斑或不出現(xiàn)色斑。
|
化學成分 | 附子含中烏頭堿(mesaconitine),次烏頭堿(hypaconitine)[1],和烏胺(higen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烏藥堿(demethylcoclaurine),棍掌堿氯化物(coryneinechloride)即是甲基多巴胺鹽酸鹽(methyldopa hydrochloride)[2],異飛燕草堿(isodelphinine),烏頭堿(aconitine),本甲酸中烏頭原堿(benzoylmesaconine),新馬寧堿(neoline),附子寧堿(fuziline)即是15α-羥基新馬寧堿(15α-h(huán)ydroxyneoline)[3],去甲豬毛菜堿(salsoinol)[4],多根烏頭堿(karakoline)北草烏堿(beiwutine)即是10-羥基中烏頭堿(10-h(huán)ydroxymesaconitine)[5]。
|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1)強心作用 附子煎劑對蛙、蟾蜍及溫血動物心臟不論是正常狀態(tài)或處于半衰竭狀態(tài)有明顯強心作用[1~3]。 (2)抗心律失常作用 烏頭堿有強烈致心律失常作用[4]。不含烏頭堿的附子水溶性部分可對抗烏堿所致心律失常[5],去甲烏藥堿對多種實驗性過緩型心律失常均有明顯防治效果[6]。 (3)抗心肌缺血缺氧 附子注時可顯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拮抗垂體后葉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缺氧,減少麻醉開胸犬的急性心肌缺血性損傷。這與附子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供氧有關[7]。 (4)抗體克 附子對貓的內毒素性休克、冠脈阻塞所致心源性休克犬等多種休克均有明顯防治效果[8]。 2.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附子煎劑灌服能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消耗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還能使血栓形成時間延長[9]。 3.抗炎作用 附子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膠、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腫脹,抑制醋酸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抑制肉芽腫形成及佐劑性關節(jié)炎[10,11]。其抗炎的有效成分認為是烏頭堿類化合物[12]。 4.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 中烏頭堿和烏頭堿分別對腹腔注射醋酸所致小鼠及電刺激尾部所致大鼠的疼痛反應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此作用屬中樞性[13]。生附子還有一定中樞鎮(zhèn)靜作用,可減少小鼠自發(fā)活動,延長環(huán)已巴比妥鈉所致麻醉時間,烏頭堿也有鎮(zhèn)靜作用[14]。 5.局麻作用 烏頭堿、3-己酰烏頭堿等均具有局部麻醉作用[15]。 6.其他作用 附子能增強體液免疫作用;還具有膽堿樣、組胺樣及抗腎上腺素作用[16]。附子水煎劑能顯著對抗蓖麻油和番瀉葉引起的小鼠腹瀉[17]。 7.毒性 熟附片煎劑小鼠灌胃給藥的LD50為17.4g/kg[18]。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級干熱,有毒。
|
功效 | 燥濕祛寒,強補全身,恢復性功能,強筋健肌,祛風鎮(zhèn)驚,補腦,補心,補肝,開胃。
|
主治 | 主治濕寒性或黏液質性疾病,如濕寒偏盛,全身虛弱,性欲降低,肌肉松弛,小兒抽風,腦虛,心虛,肝虛,食欲不振。
1.《注醫(yī)典》載:“解除各種中毒。主治毒蛇叮傷,誤服烏頭中毒。”
2.《藥物之園》:“解除各種中毒,止體內外疼痛,排石,利尿,消炎退腫,除腐生肌,補心除悸,防疫除疲,通阻除黃,消痔消腫,催產,消退四日傷寒,增強性欲,補身肥體,增加色素的作用。主治毒蛇和全蝎叮傷,腸絞痛,腎痛,胃痛,腎結石,膀胱結石,小便不利,新久各種體液性炎腫,腋下和腹股為淋巴腫大,久瘡腐肌,心虛心悸,各種流行病,黏液質性胃炎,肝阻黃疸,痔瘡,難產,四日傷寒,黏液質性和膽液質性眼部發(fā)炎,性欲低下,男性體虛身瘦,皮膚白斑,白癜風。”
|
用法用量 | 內服:1~1.5g。外用:適量。可入小丸劑、蜜膏、散劑、湯劑、敷劑、軟膏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對熱性氣質含有害,并會引起頭痛、腸潰瘍,矯正藥為新鮮牛乳或大麥汁。
|
代用藥 | 若本品缺貨,可用郁金代。
|
附方 | 1.治體外疼痛 取附子適量,研成細粉,與適量葡萄醋,玫瑰花蒸露調配制成搽劑,涂于體表。
2.治體內疼痛 取附子0.82g,研成細粉,用適量酒或玫瑰花蒸露沖服。
3.治腸絞痛,腎痛,胃痛,腎結石,膀胱結石,小便不利,新久各種體液性炎腫 取附子適量,研成細粉,用適量黃瓜汁沖服。
4.治心虛,心悸 取附子1.5g,研成細粉,用玫瑰花蒸露沖服。
5.治黏液質性胃炎 取附子適量,研成細粉,與適量加熱玫瑰花蒸露沖服。
6.治肝阻黃疸 取附子適量,研成細粉,與適量葡萄醋沖服。
7.治四日傷寒 清除致病體液后,取附子適量,研成細粉,每日沖服0.82g,連服7d。
8.治性欲低下 取附子0.82g,研成細粉,用適量葡萄酒沖服。
9.治腋下和腹股溝淋巴腫大 取附子適量,用水磨出藥味,涂于患處。
10.治小便不通,痔瘡 取附子適量,用水磨出藥味,涂于膀胱區(qū)和患處。
11.治膽液質性眼部發(fā)炎 取附子適量,研成細粉,用適量開水調配制成敷劑,外敷于眼瞼。
12.治毒蛇叮傷 取附子1.6g,研成細粉,用1杯酒沖服。
13.治全蝎叮傷 取附子0.82g,研成細粉,用1杯酒沖服。(1~13方出自《藥物之園》)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陳嬿等.藥學學報,1965,12(7):435 [2]日本藥學會第98次年會會議報道.漢方研究(日),1978,(5):163 [3]張迪華,等.中草藥,1982,13(11):481 [4]陳迪華,等.藥學學報,1982,17(10):792 [5]王潔之,等.藥學學報,1985,20(1):71 藥理 [1]周遠鵬,等.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4,(1):48 [2]顧科民,等.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1983,4(1):12 [3]石山,等.中醫(yī)雜志,1981,22(12):59 [4]董月麗,等.中國藥理學報,1981,2(3):173 [5]邵陸,等.中藥通報,1988,13(6):42 [6]高天禮,等.中醫(yī)雜志,1980,21(10):791 [7]石山,等.中醫(yī)雜志,1980,21(9):707 [8]周遠鵬,等.中藥通報,1988,13(5):43 [9]許青媛,等.西北藥學雜志,1990,5(2):9 [10]李德興,等.藥學學報,1966,13(2):101 [11]久保道德,等.藥學雜志,1990,110(1):16 [12]陸滿文,等.中國藥理通訊,1984,l(3,4):224 [13]鄭平,等.中國藥理學報,1988,9(6):481 [14]Hikino H,et a1.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0,2(1):10 [15]唐希燦,等.中國藥理學報,1981,2(2):82 [16]張明發(fā),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0,(3):15 [17]朱自平,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4):238 [18]張銀娣,等.藥學學報,1966,13(5):350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