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Ma bo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熱沙芒,齊圖胡日-莫古,希他森貴-紋素,烏力-莫古(通稱)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馬勃科植物脫皮馬勃、大馬勃、紫色馬勃的干燥子實體。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脫皮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b.
子實體近球形至長圓形,直徑15~20cm。包被薄,易消失,外包被成塊地與內(nèi)包被脫離,內(nèi)包被紙狀,淺煙色,成熟后全部消失,遺留成團(tuán)的孢體隨風(fēng)滾動。孢體緊密,有彈性,灰褐色,漸退成淺煙色,由孢絲及孢子組成;孢絲長,分枝,相互交織,淺褐色,徑2~4.5μm;孢子褐色,球形,有小刺,直徑4.5~5μm。
生于草地。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湖北、湖南、貴州等地。
2.大馬勃 Calu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
子實體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5~20cm,或更大,不孕基都無或很;包被白色,后變淺黃或淡青色,由膜狀外被和較厚的內(nèi)被所組成,初微具絨毛,漸變光滑,質(zhì)脆,成熟后開裂成塊而脫落,露出淺青褐色的孢體;孢子粉狀,球形,光滑或有時具細(xì)微小疣,淡青黃色,直徑3.5~5μm;孢絲長,與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橫隔,粗2.5~6μm。
生于曠野草地上。分布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等地。
3.紫色馬勃 Caluatia lilacina (Mont.et Berk.)Lloyd
子實體陀螺形,直徑5~12cm,不孕基部發(fā)達(dá);包被薄,兩層,上部常裂成小塊,逐漸脫落,內(nèi)部紫色,當(dāng)孢子及孢絲散失后遺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狀;孢子粉狀,球形,直徑4~5.5μm,上有小刺;孢絲很長,分校,有橫隔,互相交織,色淡,粗2~5μm。
生于曠野草地上。分布于河北、青海、新疆、江蘇、安徽、湖北、福建、海南、廣西、四川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7~9月,當(dāng)子實體剛成熟時采收,去凈泥沙、曬干。本品在梅雨季節(jié)生長很快,4~5d即成熟,應(yīng)注意適時收采,過早過遲均影響質(zhì)量。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脫皮馬勃 子實體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無不孕基部,直徑15~20cm。包被灰棕色至黃褐色,紙質(zhì),常破碎呈塊片狀,或已全部脫落。孢體灰褐色或淺褐色,緊密,有彈性,用手撕之,內(nèi)有灰褐色棉絮狀的絲狀物。觸之則孢子呈塵土樣飛揚,手捻有細(xì)膩感。氣似塵土,無味。
(2)大馬勃 子實體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12cm,不孕基部很小或無。殘留的包被由黃棕色的膜狀外包被和較厚的灰黃色的內(nèi)包被所組成,光滑,質(zhì)硬而脆,成塊脫落。孢體淺青褐色,手捻有細(xì)膩感。
(3)紫色馬勃 完整子實體呈陀螺形,或已壓扁呈扁圓形,直徑5~12cm,不孕基部發(fā)達(dá)。包被薄,2層,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外翻,上部裂成小塊或已部分脫落。孢體紫色。
均以個大、皮薄、飽滿、松泡有彈性者為佳。
顯微鑒別(1)脫皮馬勃 孢子褐色,有小刺;孢絲長,有分枝,互相交織,淺褐色,粗2~2.5μm。
(2)大馬勃 孢子淡青黃色,球形,光滑或有時具細(xì)小疣點;孢絲長,稍分枝,有稀少橫隔,粗2.5~6μm。
(3)紫色馬勃 孢子球形,直徑4.5~5.5cm,有小利;孢絲長,分枝狀,互相交織,粗2~5μm。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辛,性平。
|
功效 | 止血,解毒,愈傷,燥濕。
|
主治 | 主治鼻覷,吐血,外傷出血,尿血,便血,月經(jīng)淋漓,蛇咬傷,燒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本,干撒于傷面。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Kekos D,et a1.APPle Envirom Microbio1,1983,45(3):935
(2)王寧,等.食品科學(xué),1985,61:10
(3)Umezawa H,et a1.J Antbiot,1975,28(1):87
藥理
(1)丘晨波.中藥新編.千頃堂書局,1955.200
(2)蔣中海,等.植物雜志,1990,10(1):19
(3)南京藥學(xué)院.中草藥學(xué)(中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21
(4)Hamaou,et a1.J Antibi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