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四川中醫(yī)2002,20(3):33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30g,白芍30g,當歸15g,炒枳實15g,烏賊骨20g,白芨20g,炒柴胡12g,皂角刺12g,五靈脂12g,蒲黃12g。 |
加減 | 氣滯腹脹者加厚樸15g,大腹皮15g;兼熱者加蒲公英20g,黃連6g,生大黃2g;兼寒者加蓽澄茄12g,公丁香6g;兼胃陰虛者加花粉15g,石斛15g;惡心、噯氣頻頻者加藿香15g,旋復(fù)花15g;黑便者加茜草15g;夜間痛甚者加延胡15g,九香蟲21g。 |
功效 | 疏肝理脾和胃,行氣化瘀,益氣和血,生肌斂瘡。 |
主治 | 消化性潰瘍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次于餐前或餐后2小時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玉溪市中醫(yī)院張晉云等,觀察了疏肝理脾愈瘍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隨機分為兩組。本組120例和對照組40例,本組用自擬疏肝理脾愈瘍湯,對照組用雷尼替丁膠囊150mg,日2次口服;硫糖鋁片1.0g,阿莫西林膠囊0.5g,均日3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4-8周(其中對照組阿莫西林療程2周),治療期間宜調(diào)攝情志,注意飲食及勞作,停藥1周后復(fù)查胃口鏡觀察潰瘍愈合情況。療效標準:參照1978年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xué)術(shù)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治愈:自覺癥狀消失(隨訪1年以上無復(fù)發(fā)者),胃鏡檢查潰瘍面消失,胃(十二指腸)粘膜接近正常。有效:自覺癥狀和臨床體征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胃鏡下潰瘍進入愈合期。無效:癥狀無減輕,胃鏡檢查無改變。結(jié)果:本組120例,治愈62例,有效51例,無效7例,復(fù)發(fā)7例,總有效率94%;對照組40例,治愈10例,有效20例,無效10例,復(fù)發(fā)13,總有效率75%。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