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8,(3):99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黨參150g,焦白術(shù)150g,生黃芪150g,煅石膏300g,白芨300g,白芍300g,川黃連60g,血竭60g,甘草60g,炮姜50g,枳殼50g,石榴皮200g,烏梅200g。 |
加減 | 血便甚者加參三七、地榆炭;納呆加焦山楂、炒麥芽。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 |
制備方法 | 烏梅放在瓦片上用火烘干至焦黃(切勿變焦黑),生石膏放在電爐上直接火煅,其余藥物用烘箱或文火烘干,諸藥研粉過80-100目篩,裝瓶備用。 |
用法用量 | 每次40g,日3次飯前半小時用熱水調(diào)成糊狀吞服。30日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服后勿飲開水。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74例,男39例,女35例;年齡20歲以下4例,21-30歲16例.31-40歲28例,41-50歲18例,51日以上8例;病程1年以下8例,1-5年37例,6-1O年19例,11年以上10例;分型:慢性復發(fā)型48例,慢性持續(xù)型26例;病變部位:直腸18例,乙狀結(jié)腸34例,橫結(jié)腸11例,降結(jié)腸8例,全結(jié)腸3例。結(jié)果:51例臨床痊愈,11例顯效,8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