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延胡索、藍花菜、藍花豆。 |
漢語拼音 | dong bei yan hu su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罌粟科植物東北延胡索或全葉延胡索的塊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東北延胡索 多年生草本,無毛,高15-25cm。塊莖球狀,單一,直徑8-15mm,斷面白色至淡黃色。莖軟弱,單一,近基部具鱗片1枚;自鱗片腋常3-4分枝,葉具細柄,葉片灰綠色二回3出全裂,一回裂片有明顯的柄,末回裂片無柄或具短柄,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1-3cm,有時分裂,先端鈍圓。總狀花序頂生,疏生花8-20朵;苞片披針形至橢圓形,長5-15mm,全緣或下部者略有櫛齒狀分裂;花梗長15-20mm;萼片不明顯;花冠長15-35mm,淡藍色至藍紫色,外輪瓣片全緣,無突尖,距粗而直,蜜腺體貫穿距長的1/2。蒴果條形,長18-25mm,寬2-3mm,干后略呈串珠狀。種子多數(shù),卵形至橢圓形,直徑約1.5mm,深褐色。花期4-5月,果期4-6月。 本種有3個變型,分布、用途均與原種基本相同:①線裂東北延胡索CorydalisambiguaCham.etSchecht.f.lineariloba(Maxim.)C.Y.WuetZ.Y.Su葉末回裂片條形或條狀長圓形。②圓裂東北延胡索C.ambiguaCham.etSchlecht.f.ro-tundiloba(Maxim.)Kitag.葉末回裂片具短柄,近圓形,先端具櫛齒或全緣。③櫛裂東北延胡索C.ambiguaCham.etSchle-cht.f.pectinata(Kom.)Kitag.葉末回裂片楔形,櫛齒狀分裂。 2.全葉延胡索 多年生草本,無毛,高8-22mm。塊莖球形至倒圓錐形,直徑10-30mm,有時瓣裂為3-6枚,外被枯萎栓皮若干層,斷面白色至淺黃色。莖斜臥,單一,自下部1枚鱗片起作2-5分枝。葉具柄;葉片三回3出全裂,末回裂片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25mm,寬5-6mm,全緣,稀先端淺或深裂?偁罨ㄐ蝽斏枭4-10朵;苞片披針形至卵形,中、下部者常中裂,上部者全緣;花梗纖細,長約20mm;花瓣淺藍色至紫紅色,外輪上花瓣長12-19mm,瓣片先端2淺裂,無短尖,全緣,距較瓣片略長;柱頭具4乳突。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0-15mm,寬5mm,熟時下垂。種子2列,扁腎圓形,黑色;ㄆ4月,果期5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東北地區(qū),以東 部較多。 2.分布于東北 及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雜木疏林下、林緣、陰濕溝邊。 2.生于海拔700-1000m的雜本疏林下或林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5-6月挖取塊莖,去外皮,用開水煮至內(nèi)部變黃,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1)東北延胡索 塊莖球形、扁球形或長球形,直徑5-10mm。表面黃色或黃棕色,無明顯皺紋;上端微凹處有莖痕,底部可見不定根痕。質(zhì)較硬,斷面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較苦。 (2)全葉延胡索 塊莖扁球形或球形,直徑5-10mm。表面黃色或黃棕色,無明顯皺紋;上端微凹處有莖痕,底部可見不定根痕。質(zhì)較硬,斷面白色至淡黃色。氣微,味較苦。 2.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1)東北延胡索 黃白色或淡黃色。①淀粉粒以復(fù)粒為多,分粒易散離。單粒類圓形,直徑5-22μm,臍點明顯,大多點狀、星狀、短縫狀,大粒層紋明顯;復(fù)粒由2-5(-6)分粒組成,以2-4分粒為多見,少數(shù)復(fù)粒的一分粒較小,大分粒可見層紋。②下皮厚壁細胞成片,黃綠色,長條形或類長方形,一端邊緣不平整,直徑27-63μm,長約至360μm,壁厚3-5μm,木化,紋孔短縫狀,大多橫向分布,較稀疏,孔溝細,疏密不均勻。③皮層厚壁細胞多單個散在,黃綠色,類長方形或類方形,直徑45-81μm,長72-153-225μm,壁厚5-9μm,木化,有的層紋明顯,紋孔點狀,較稀疏,孔溝明顯。④石細胞(塊莖凹陷部位)黃綠色,類圓形或類多角形,直徑20-43μm,長37-63μm,壁厚8-14μm,有的一邊較薄,木化,紋孔點狀,較密,孔溝明顯。 (2)全葉延胡索 淡黃色或白色。①淀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5-22μm,臍點大多點狀,也有短縫狀、星狀,有的層紋明顯;復(fù)粒多由2-7(-13)分粒組成。②下皮厚壁細胞成片,黃棕色,呈彎曲長條形-一端邊緣不平整,直徑31-62μm,長約至130μm,壁厚3-7μm,木化,紋孔較密,點狀或短縫狀,孔溝不甚明顯。③皮層厚壁細胞單個散在,黃棕色,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不平整,有凹凸,直徑27-72μm,長117-180μm,壁厚5-9μm,木化,紋孔較稀疏,點狀或短縫狀,孔溝不甚明顯。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1.東北延胡索 塊莖含左旋的紫堇堿(cory-daline).紫堇達明堿(corydalmine).消旋四氫掌葉防己堿(te-trahydropalmatine).原阿片堿(protopine),去氫紫堇堿,左旋四氫非洲防己堿(tetrahydrocolumbanime),消旋四氫黃連堿(te-trahydocoptisine),左旋四氫黃連堿,黃連堿,去氫紫堇達明堿,卡文定堿(cavidine),α-別隱品堿(α-allocryptopine),消旋甲基紫堇杷靈(methylcorypalline),去氫巖黃連堿(dehydrothalictrifo-line)及白元胡堿(ambinine)等生物堿。 2.全葉延胡索 塊莖含原阿片堿,比枯枯靈堿(bicu-culline),左旋金罌粟堿(stylopine),左旋斯氏紫堇堿(scouler-ine),華紫堇堿(cheilanihifolin),紫堇堿,黃連堿(cophsine),海罌粟堿(glaucine),掌葉防己堿(palmatine)等生物堿。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約1.0g,甲醇回流提取2小時,回收甲醇,殘渣用甲醇定容至1ml作樣品液,并以延胡索乙素甲醇溶液(1mg/ml)為對照液。取樣品液和對照液各3μl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氯仿-甲醇-二乙胺(5:3:0.5:1日)展開15cm,取出,晾干,噴改良碘化鉍鉀試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應(yīng)顯相同橘紅色斑點。另取一硅膠G-CMC薄層板,點樣品液及去氫紫奠堿甲醇溶液(1mg/ml)各3μl,以氯仿一甲醇(5:1,氨飽和下)展開10cm,取出,晾干,噴改良碘化鉍鉀試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應(yīng)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抗?jié)冏饔? 東北延胡索全堿對幽門結(jié)扎性潰瘍、應(yīng)激性潰瘍、阿司匹林性潰瘍、ACTH性潰瘍的抑制率分別為60%、40.7%、43.3%、51.5%,能非常顯著的抑制胃液分泌,非常顯著的降低胃液游離酸度,對胃蛋白酶活性也有降低趨勢。 2.鎮(zhèn)痛、鎮(zhèn)靜及抗驚作用用東北延胡索粗提取物9g/kg灌胃,對小鼠無顯著鎮(zhèn)痛(甩尾法、熱板法)、鎮(zhèn)靜和抗驚(電刺激)作用(P>0.05)。 |
藥理學(xué) | 東北延胡索毒性很小,小鼠口服未能檢得LD50。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溫 |
歸經(jīng) | 肝;胃經(jīng) |
功效 | 活血;散瘀;理氣;止痛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散瘀藥;理氣藥;止痛藥 |
主治 | 心腹腰膝諸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瘀滯腹痛;崩漏;瘤瘤;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1.5-3g;或研末入丸、散。 |
用藥禁忌 | 孕婦禁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歷代本草記述的東北產(chǎn)延胡索,其塊莖斷面均為黃色(參見"延胡索"條),但本種則色白至黃白,故非古籍所載之正品,今東北當?shù)毓┧幱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orydalisambiguaCham.etSchlecht.[C.ambiguaCham.etSchlecht.var.amurensisMaxim.] 2.CorydalisrepensMandl.etMuhld.[Pistolochiarepens(Mandl.etMuhld.)Sojak] |
科屬分類 | 罌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