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打槍子、叫梨子、鹿角刺果、叫耳母子、金錢子、震天雷、雷震子、黑棗子。 |
漢語拼音 | jiang li mu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Thinleaf Buckthorn |
藥材基原 | 為鼠李科植物薄葉鼠李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薄葉鼠李 灌木或稀小喬木,高達5m。幼枝對生或近對生,褐色或黃褐色,平滑無毛,有光澤。葉對生或近對生;葉柄長0.8-2cm,有短柔毛;托葉線形,早落;葉片紙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8cm,寬2-5cm,先端短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鈍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僅沿脈腋有簇毛;▎涡,雌雄異株,綠色,成聚傘花序或簇生于短枝端;花萼4裂;花瓣4;雄蕊4;花柱2半裂。核果球形,直徑4-6mm,基部有宿存萼筒,成熟時黑色。種子寬倒卵圓形,背面具縱溝;ㄆ3-5月,果期5-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700-2600m的山坡、山谷,或路旁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果實中含三種黃酮甙:薔薇甙(multiflorin)A,山柰酚-3-O-β-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β- rhamnoside)和意大利鼠李蒽醌(alatern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平 |
歸經(jīng) | 心;脾;腎經(jīng) |
功效 | 消食化滯;行水能便 |
功效分類 | 消食藥;利水藥 |
主治 | 食積腹脹;水腫;腹水;便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5g;或研末;或泡酒。 |
用藥禁忌 | 《重慶草藥》:體弱、脾虛無積者勿用;孕、產(chǎn)婦忌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消食積:鹿角刺果一錢。研末,吞服。(《貴陽民間藥草》)②治停食飽脹及痢疾墜脹;絳梨木子,煨酒服。③治水積黃腫、膨脹:絳梨木子、水楊柳、八月瓜根各一兩。熬水作三天服。積去完后,再用上方加八珍湯及黃耆四兩,蜂蜜適量,做成丸如龍眼大,早晚各服二粒。④治月家。航{梨木子二兩。搗碎熬水服三次。服后出現(xiàn)便瀉,瀉后用二錢,盛入雞腹內(nèi)燉服。(②--④方均出《重慶草藥》)⑤治腹水:鮮鹿角刺果三十至四十粒。生嚼,溫開水送下,服后兩小時,便泄黃水,隨服冷粥即止。(《貴陽民間藥草》)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貴陽民間藥草》:逐水,消腫,通便。治食積,臌脹,便秘。 |
考證 | 出自《重慶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hamnus leptosphylla Schneid. |
科屬分類 | 鼠李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