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ai yao jian |
英文名 | Chinese gall leaven |
藥材基原 | 為五倍子同茶葉等經(jīng)發(fā)酵制成的塊狀物。 |
動植物形態(tài) |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為灰褐色之小方塊,表面間有黃白色斑點,微具香氣。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1.將五倍子搗碎,研末過篩,每斤加入茶葉末1兩,酵糟4兩,同置容器中拌勻搗爛,攤平,切成約1寸見方的小塊,俟發(fā)酵至表面長出白霜時取出,曬干,貯藏于干燥處。 2.《本草蒙簽》:新鮮五倍子十斤,搗爛,細(xì)磁缸盛,稻草蓋盇七晝夜,取出復(fù)搗,加桔梗,甘草末各二兩,又一盇七,仍搗仍盇,務(wù)過七次,捏成餅,曬干任用。 3.《醫(yī)學(xué)入站》:用五倍子十斤,烏梅,白礬各一斤,酒曲四兩。將水紅蓼三斤,煎水去渣,入烏梅煎,不可多水,要得其所,卻入五倍子粗末并礬,曲和勻,如作酒曲樣,入磁器內(nèi),遮不見風(fēng),候生白,取出曬干聽用。 4.《綱目》:五倍子一斤,生糯米一兩,滾水浸過,細(xì)茶一兩同炒,共研末,入罐內(nèi)封固六月,要一七取開,配合用。又:五倍子一斤研末,酒曲半斤,細(xì)茶一反研末,右用小蓼汁調(diào)勻,入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著稻草,將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凈處,過一七后,看藥上長起長霜,則藥已成矣;蚰笞魍,或作餅。曬干,才可收用。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澀;微甘;平 |
歸經(jīng) | 心;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潤肺化痰;止血止瀉;解熱生津 |
功效分類 | 潤燥藥;生津藥;祛痰藥 |
主治 | 久咳勞嗽;咽痛;口瘡;牙疳;便血;血;泄瀉;脫肛;暑熱口渴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布包;或為丸,噙化;或作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或煎湯含漱。 |
用藥禁忌 | 外感咳嗽,濕熱瀉痢及積滯未清者均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蒙筌》:治肺脹喘咳不休。 2.《醫(yī)學(xué)入門》:潤肺治嗽,化痰,止渴。療腸風(fēng)下血;為末糝諸瘡,干水?dāng)靠凇?br> 3.《綱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NI,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fēng)濕諸瘡。 4.《綱目》: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jīng)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 |
考證 | 出自《本草蒙筌》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ass Galla chinesis et camelliae Fermentata |
科屬分類 | 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