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馬桑、水吞骨 |
漢語拼音 | shui ma s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忍冬科植物半邊月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半邊月 灌葉灌木,高達(dá)6m;葉柄長0.5-1.5cm,有毛;葉長卵形至卵狀橢圓形,稀倒卵形,長5-15cm,寬3-8cm,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邊緣具鋸齒,上面深綠色,疏生短柔毛,脈上毛較密,下面淺綠色,密被短柔毛。單花或具3朵花的聚傘花序,生于短枝的葉腋或頂端;萼筒長10-12mm,裂片5,條形,長5-10mm,被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花開后逐漸變紅色,漏斗狀鐘形,長2.5-3.5cm,通常有毛,筒基部呈狹筒形,中部以上突然擴(kuò)大,裂片5;雄蕊5,著生近花冠中部,花絲白色,花藥黃褐色;花柱細(xì)長,柱頭盤形,伸出花冠外。蒴果長圓柱形,長1.5-2cm,先端有短柄狀喙,疏生柔毛。種子具狹翅;ㄆ4-6月,果期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50-1800m的山坡林下、山頂灌叢和溝邊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益氣;健脾 |
功效分類 | 益氣藥;健脾藥 |
主治 | 所虛食少;消化不良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燉雞蛋或豬肉。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新修本草》載有楊櫨木,云:"生籬垣間,一名空疏,所在皆有。"《植物名實(shí)圖考》載半邊月,云:"生廬山,小樹枝,攢生梢頭,葉似繡球花葉而窄,粗紋極類。春開五瓣短筩子花,外白內(nèi)紅,似杏花而尖,多蕊。"觀其附圖為子房下位,合瓣花,葉對生,結(jié)合產(chǎn)地、生境描述及《新修本草》所載枝葉臨床功用,上述所指應(yīng)為本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Weigela japonica Thunb. Var. sinica (Rehd.) Bailey [Dieruilla japonica (Thunb.) DC.var. sinica Rehd.] |
科屬分類 | 忍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