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石疥;大石疥
|
漢語拼音 |
teng h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藤壺科動物白脊藤壺的肉或殼。
|
動植物形態(tài) |
白脊藤壺,殼圓錐形,密集生長的個體呈圓筒形,峰吻閃電戰(zhàn)直徑約20mm,高12-14mm,殼口稍展開,略呈五邊形,殼析表面具有粗細不等的許多白色縱肋,肋間凹處深暗紫色或灰褐色,但有些個體橫糊不清,尤其上部殼表全呈灰白色。年幼個體,肋多不明顯,殼口緣成鋸齒狀,幅部稍寬,頂緣斜,表面具平行橫紋。板較寬闊,表面有顯著的生長線,在中央部稍低陷,有紫色縱帶,內面有放射狀斷續(xù)脊突;關節(jié)脊生而寬,其長度約為背緣一半,末端平截;閉殼肌脊突出而短。閉殼肌窩深而稍長。背板三角形,峰板緣短而略彎,側壓肌脊發(fā)達,約7條左右?谄魃洗礁鱾染哂3齒,大顎有3齒,頭有2小齒。蔓足約6對,第3蔓足有鋸齒狀剛毛,交接器長于第6蔓足,基部有小的背突。
|
資源分布 |
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營固著生活,群棲于巖石相潮間帶中潮區(qū)的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壺帶”,尤以內灣鹽度較低,水質澄清處分布較多。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抱歉可采,取肉,鮮用;蛉は磧,除去雜質即可。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00%藤壺水煎液20ml/kg腹腔注射,顯著提高小鼠負壓耐缺氧能力。100%藤壺水煎醇溶液作用不顯著。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咸;性涼
|
歸經 |
|
功效 |
制酸止痛;解毒療瘡
|
功效分類 |
制酸止痛藥;解毒療瘡藥
|
主治 |
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疔瘡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殼煎湯,30-60g。外用:肉適量,搗爛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bry
|
科屬分類 |
藤壺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