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麥瓜、瘌瓜、番南瓜、番瓜、倭瓜、陰瓜、北瓜、金冬瓜、冬瓜、伏瓜、金瓜、老緬瓜、窩瓜、飯瓜、番蒲。 |
漢語拼音 | nan gua |
英文名 | fruit of Cushaw |
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條達2-5m。常節(jié)部生根,密被白色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8-19cm,被剛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有5角或5淺裂,長12-25cm,寬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以,兩面均被剛毛和茸毛,邊緣有小而密的細齒。卷須稍粗壯,被毛3-5歧。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花萼筒腫鐘形,長5-6mm,裂片條形,長10-15mm,被柔毛,上部擴大成葉狀,花冠黃色,鐘狀,長約8cm,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雄蕊3,花絲腺體狀,長5-8mm,花室折曲;雌花單生,子房1賽馬,花柱短,柱頭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壯,有棱槽,長5-7cm,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外面常有縱溝。種子多數(shù),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培溫暖氣候。不耐高溫、不耐低溫、喜光。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宜選擇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春播于2-3月,播前各子經(jīng)浸種、催芽,按行株距2m×0.6m開穴點播,每穴施基肥5-10kg,下種2-3粒,出苗后每穴定苗1株。育苗移栽法:春播于2-3月,在保溫苗床上,用營養(yǎng)缽育苗,待瓜苗長3-4片真葉時,按上法移栽定值。 田間管理 苗期經(jīng)常松土除草,施1-2次速效性提苗液肥,后再施1次養(yǎng)蔓肥。結(jié)果期,重施1-2次重肥。陰雨天,應輔以人工授粉。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兩季、采收成熟果實,一般鉭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果含瓜氨酸(citrulline)[1],粗氨酸(argi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胡蘆巴堿(trigonelline),腺嘌呤(adenine),維生素(vitamin)B和C,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茂聚糖(pentasan)[2],甘露醇(mannitol)[3]等。還含α-、β-胡蘿卜素(carotene),β-胡蘿卜素5,6-環(huán)氧化物(β-carotene-5,6-epoxide),β-隱黃質(zhì)(β-cryptoxanthin),葉黃素(lutein),蒲公英黃素(taraxan-thin),玉蜀黍黃質(zhì)(zeaxanthin),黃體呋喃素(luteoxanthin),異堇黃質(zhì)(auroxanthin)[4]。又含葫蘆苦素B(cucurbitacinB)[5].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歸肺;脾;胃經(jīng) |
功效 | 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補益藥 |
主治 | 肺癰;哮證;癰腫;燙傷;毒蜂螫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蒸煮或生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凡患氣滯濕阻之病,忌服。 1.《綱目》:多食發(fā)腳氣、黃疸。 2.《隨息居飲食譜》:凡時病疳瘧,疸痢脹滿,腳氣痞悶,產(chǎn)后痧痘,皆忌之。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橫行經(jīng)絡,利小便。 2.《綱目》:補中益氣。 3.《醫(yī)林纂要》:益心斂肺。 4.《中國藥植圖鑒》:煮熟用紙敷貼干性肋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患處,有消炎止痛作用。 |
考證 | 出自《滇南本草》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Cucurbitae Mosch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Duch. Ex Poir. [C.pepo L.var.Moschata Duch. Ex Lam.] |
科屬分類 | 葫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