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土鼓藤、鉆天風(fēng)、
三角風(fēng)、爬墻虎、散骨風(fēng)、
楓荷梨藤。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
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sinetnsis(Tobl.)Rehd.的莖藤。
植物形態(tài) 常綠攀緣藤本。莖枝有氣生根,幼枝被鱗片狀柔毛。葉互生,2型,革質(zhì),具長柄;營養(yǎng)枝上的葉三角狀卵形或近戟形,長5~10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3淺裂;花枝上的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1~8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傘形花序單生或2~7個(gè)頂生;花小,黃白色或綠白色,花5數(shù);子房下位,
花柱合生成柱狀。果圓球形,漿果狀,黃色或紅色。花期5~8月,果期9~11月。附生于闊葉林中的樹上或溝谷陰濕的巖壁上。分布于陜西、甘肅及黃河流域以南至華南和西南。
采制 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性狀 見“植物形態(tài)”項(xiàng)。
化學(xué)成分 莖含鞣質(zhì)、樹脂、內(nèi)酯;葉含常春藤苷(hederin)、
肌醇、
胡蘿卜素等。
藥理 所含皂苷、內(nèi)酯對(duì)常見致病十
牛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并且以內(nèi)酯的作用較強(qiáng);有鎮(zhèn)靜、降血脂的作用。
性味 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利濕,平肝,解毒。用于風(fēng)濕痹痛,四肢拘攣,口眼喁斜,衄血,目翳,
癰疽腫毒。用量6~12g。
配伍應(yīng)用 ①目赤腫痛,癰疽腫毒:配
野菊花、
荊芥、
蟬蛻。②風(fēng)濕痹痛,四肢拘孿:配
五加皮、
續(xù)斷、
桑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