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仲景原著“反”字析
    

傷寒雜病:仲景原著“反”字析

作者:吳沛田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有87條、97處運用“反”字,是仲景原著運用率較高的字之一。筆者以為,它既是古代一種行文筆法,在述證、言脈、論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夾敘夾議,突出辨證論治的具體表現(xiàn)。
  
       意義  綜觀全書,“反”除有“相反”本義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如《傷寒論》:“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闭撝屑妊浴鞍l(fā)汗”,可知原有表證,本當惡寒。今“反惡寒”,知汗后表證解復又惡寒,再惡寒也。何以如此?“虛故也”。此乃發(fā)汗太過或患者素體陽虛,使表陽外泄,腠理不固,營衛(wèi)俱虛。其關鍵在陽虛生寒,則惡寒必是得衣被而不減,并伴面色白光白,脈微細、腳攣急等證,方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附子扶陽,芍藥補陰,甘草佐附子、芍藥調和營衛(wèi),藥少力專,陽氣回則虛者不虛,有陰陽雙補之效。

  再如《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汁,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此條主要論述腎氣丸治療下消病。從腎氣丸有濕補腎陽,助真火蒸化之功,可知“飲一溲一”乃腎陽虛不可化水所致!耙燥嬕欢,小便一斗”是“小便反多”的再說明。飲多,小便亦多,方為下消。此處“反”作“又”或“再”解,再二再三小便之謂也。

  作用  

  1.類比:以“反”引出某一內容,有與他條或他證相比較的效果,乃仲景示人辨證之法。如《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葛根湯主之。”又“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鼻罢邽楸硖摚笳邔俦韺。“項背強幾幾”本應無汗,加一“反”字,以示病機有異,故立法遣方用藥亦不同。表虛者桂枝加葛根湯,以桂枝湯解肌和營;表實者用葛根湯,方名冠以葛根,即以葛根為主,輔麻黃發(fā)之。又如《金匱要略》“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面反瘦”。這里的“瘦”是與文中“腹大”之“大”,“臍腫”之“腫”相比而言,以映襯“腹大”、“臍腫”之甚。

  2.強調:謂強調辨證眼目。如《傷寒論》:“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條形象地以近衣與否,來判斷疾病的陰陽寒熱,先后用兩處“反”字,突出了辨證要點。再如《傷寒論》:“少陰病,下利請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通脈四逆湯主之!北緱l論少陰病陰寒極盛,既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等里證,又可見“不惡寒”、“面色赤”、“咽痛”等外證,故曰“里寒外熱!边@里用“反”引出外證,強調此非陽熱亢盛之征,乃虛陽被格于外的假象。治療當重用附類藥,以速破內凝之陰寒,急回外起之陽氣;因格拒之甚,須入蔥白通陽,使陰陽維系,表里通達,故方名曰通脈四逆湯。

  又有強調以脈審證求因作為論治依據(jù)者。如《傷寒論》:“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當救其里,宜四逆湯!蓖怀隼锩}主虛,當先救里,用四逆湯。

  3.兼提:有從變知常,秉上啟下,發(fā)人深思的作用。如《傷寒論》:“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從“反”字可知陽明病以小便自利為其常。因“胃家實”是陽明病的病理基礎,而“小便自利”既能加速體液消耗,導致津液不足,又是促使“胃家實”的主要條件。

  又如《傷寒論》:“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北緱l從“反不結胸”語提示:一則太陽之邪熱內陷,可有結胸之虞,是謂秉上;二則反襯下焦“少腹當硬滿”和“發(fā)狂”之體征,是謂啟下;三則說明血熱相結,病情較重,頗能引人深思。再從條文之排列順序看,此條位于核秉氣湯證之后,且不待表解,逕用抵當湯攻之,足見里證急且重。“反”字一用,使人有辨輕重、分緩急之感。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