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候。三三如九也。
丁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 候者、浮中沉也。是一難之所演也。虞曰,三部法三才。故有天地人。三部之中。亦各有天地人。因而成九。上部天。 以候頭角。上部之人。以候耳目。上部之地。以候口齒。中部之天。以候肺。中部之人。以候心。中部之地。以候胸中 之氣。下部之天。以候肝。下部之人。以候脾胃。下部之地。以候腎。故曰三部九候也。 有陰陽。
呂曰:寸口者、陽脈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陰脈見一寸而沉。
丁曰:陰陽者、是二難。尺寸皆陰陽前后上下之法也。
虞曰:三部之中。各有一陰一陽。來者為陽。去者為陰。察陽者知病之所有。察陰者知死生之期也。 有輕重。
呂曰:肺如三菽之重。是謂輕腎脈。按之至骨。如十五菽之重。是謂重也。
丁曰:輕重者、是五難。言輕重之法也。
虞曰:凡切陽脈。乃輕手取。謂陽脈浮也。切陰脈。乃重手取。謂陰脈沉也。故曰輕重也。 有六十首。
呂曰:首、頭首也。蓋三部從頭者。脈輒有六十首。
丁曰:六十首者、是十難。經一脈變?yōu)槭且病?p>虞曰:六十首 者。乃一脈變?yōu)樗臅r是也。謂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季夏及四季脈緩。逐四時之休王。一脈變?yōu)槲迨洝?內成六十首也。 一脈變?yōu)樗臅r。
呂曰:是手太陰之動。以決四時逆順吉兇之法也。
丁曰:十五難是言四時以胃氣為本。況經脈十二經。謂脈隨四時 之變換。非手太陰也。
虞曰:凡切脈。始起于六脈。謂浮沉長短滑澀也。乃三陰三陽之脈也。六脈趣四時之變。故有二 十四脈形焉。今六十首。乃備言手足三陰三陽。合之為十二脈。隨弦鉤毛石變之為時經。合之為六十脈。故曰一脈變?yōu)?四時。 離圣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呂曰:言三部是一法。九候是一法。陰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無多。難可分別。故言之此 難也。
丁曰:離圣人久遠者。為越人時去圣逾遠也。各自是其法者。為前所演其法也。故曰各自是其法也。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呂曰:法象無多。或變?yōu)樗臅r。難可分別。故以中外別其病。以名之難也。
丁曰:是字當作視物之視。上文言視病 之法。不與診法同。故云別也。然字者、是越人自答之語也。言使人視其精明五色。循按察之左右。即知內外之證。故 知是字當作視物字用。此是字傳寫之錯誤也。
虞曰:一臟一腑。乃一表一里。腑之病主于外。故有外證。臟之病主于內。 故有內證也。 其病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脈。
虞曰:肝脈弦軟而長。 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 足少陽膽者、腑也。故有病則見于外也。又膽為清凈之腑。故善潔也。主于外。見面青也。又膽為中正之官。主決 斷。故善怒也。 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五積之候。肝之積名曰肥氣。在齊之左也。 其病四肢滿閉。
虞曰: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閉滿。玉機真臟論曰:脾太過。令人四肢不舉。癃溲便難轉 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肝者、東方木也。其治在左應震。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者。謂肢節(jié)攣 也。淋溲便難者、 足厥陰上系舌本。下環(huán)于陰器。故淋溲便難也。其轉筋者、謂肝含血以養(yǎng)筋。故病即轉筋也。有此內外證。即肝也。無 是者。非也。
虞曰:癃溲、謂小府澀也。便難。大府所注難也。謂肝脈循于陰器。故癃溲也。肝腎主下部。肝病則氣逆 不行于下。故便難也。肝屬木也。木曰曲直。筋乃象之。今肝病。故轉筋也。呂曰:外證者。腑之候。膽者清凈之腑。 故面青善潔。若衣被飲食不潔者。其人便欲怒。膽色青。故面青怒也。(按此怒字疑衍。)其內證者、肝之證。肝者、東 方為青龍。在左方。故肝之證在齊左。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诟伞O残。
丁曰:外證者、手太陽之脈為外經。故有病即見于外。其應火。故病即外熱、口干、喜笑。是其外證也。
虞曰:心 脈浮大而散。心屬火。火性炎上。故面亦口干也。心在聲為笑也。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心者、南方火也。其位在離。故齊上有動氣。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 者。心病即煩痛、故 。臂內掌 中熱而 者。是其內證也。有其證者。心之病。無其證者。即非也。
虞曰:心之積名曰伏梁。在齊上。火之生熱。心為 五臟之君。四臟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狀。何況本經自病耶。常痛、乃心包脈也。正心不受病。病則旦占夕死。夕占 旦死。重明受病。則心包絡。乃手厥陰之脈。出兩手中指之端。不入掌心。屈名指取之。 名勞宮 。心包病。則掌中 熱而 心。呂曰:外證者。小腸手太陽脈為熱。故令口干。陽主躁。故喜笑也。其內證者心。心在前為朱雀。故證在齊上也。假令得脾脈。
虞曰:脾脈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善噫。
丁曰:其外證面黃。陽明為胃之經。故見色黃。外之證也。
虞曰:脾、土也。在變動為噫。善思。
虞曰:脾者在志為思也,善味。
虞曰:脾主甘受味。故善味。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脾之積。名曰痞氣。當齊之中。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內證者、足太陰脾也。當齊有動氣者。脾主中州也。其病腹?jié)M。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 皆為土。土靜、故有此證。前注言外證面黃而不解余說者。為善噫。善味者、是脾也。今腹脹滿。食不消。即是胃也。 胃為水谷之海。病即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皆是見外證也。今卻言內證也。此經所說。文至不明。 未敢盡注其說。以俟后賢。
虞曰:濕氣勝則令人彭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得主內。病則如是。脾屬土。土性安靜。 故知是土主四肢。病乃四肢不收。呂曰:外證、足陽明胃脈之證。胃氣實。谷氣消。即多所思。欲飲食。胃氣虛。食不 消。氣力虛羸。其人感思慮。內證者、脾也。脾在中央。故證當齊。齊者m.quanxiangyun.cn、又陰陽之中。故其脈在脾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丁曰:其外證者、手陽明之經。大腸為肺之腑也。故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外之證也。
虞曰:肺脈浮短而澀。 面白。乃金之色也。肺主皮毛。皮毛外感寒。內合于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脾土肺金。脾為肺母。脾主歌。子 病母憂。故不樂。在聲為哭。 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嗽、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其言內證者。手太陰之經。應西方金在兌。故言齊右有動氣也。其為喘嗽灑淅寒熱者。故知內證也。
虞曰: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肺主皮毛。今寒氣外感于皮毛。內合于肺。則氣道澀。故喘而咳。肺主氣。外候于皮毛。 肺虛則灑淅寒。肺實則熱而悶。故云寒熱也。呂曰:外證者、大腸脈也。乃手陽明之脈。為肺之腑。氣通于鼻。故善嚏。 肺主秋。秋、愁也。故其病悲哭。內證者。肺之證。肺主皮毛。有寒則灑淅咳嚏。肺在西方。為白虎。主右方。故證在齊右。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喜恐欠。
丁曰:其外證者。太陽膀胱之經。故為外經也。故有病則色黑。面黑喜恐欠也。
虞曰:沉濡面滑。腎之脈也。黑色、 腎之色也。在志曰恐。巨陽虛則欠。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腎之積。名曰賁豚。在齊下。故云在齊下。(按以前四條例之。此五字疑衍。) 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其內證者、腎王于冬。應北方。故在齊之下也。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其泄者為大瘕。泄而里急后重也。此內之證也。
虞曰:腎氣不足。傷于沖脈。故氣逆腎者。足少陰之脈。循少腹與足厥陰足太陰三陰交于齊下。 今病。故少腹急痛也。五泄之候。腎為后重泄。腎者、胃之關。今氣虛。故為下重泄。謂食畢思急圊。足內踝上五寸間。 乃足少陰之動脈。故足脛寒而逆。通評虛實論曰:氣逆者、足寒也。呂曰:外證、足太陽膀胱脈也。其人善欠者。其人 善惡寒。若脛寒。身體灑灑而寒。故其善欠。(按此其字疑衍。)腎與手少陽。俱主候心。故善恐。其內證者。腎王于冬。 主北方玄武。故證在齊下。
虞曰:經言是其病有內外證。推尋至此。惟肝脈平證。善潔二字是表證。心脈不見手太陽外 證。脾脈中有善噫。是外證。肺脈亦無手陽明之證。腎脈中只有欠一字。是足太陽不足之證。五臟推之。黃帝素問并言 皆只足臟之證也。越人言其外證者、取其形見于外也。呂氏所注。多不該經旨。
點擊查看:<<難經集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