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絕癥患者常遇過度醫(yī)療 多人迷信新療法離世
    

轉貼專欄:絕癥患者常遇過度醫(yī)療 多人迷信新療法離世

■“要想救老人,必須進行氣管切開,人工插管上呼吸機!币粋月過去了,ICU病床上的這位老人,“已經完全談不上生活質量,比家人想象的要更痛苦!

  ■當治療已經無法呵護生命的尊嚴時,每天大劑量的藥物注射、呼吸機支持,其實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霸诳赡艿那闆r下,應該避免讓生命留給家屬一副恐怖的模樣!

  時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陳老太依然躺在濟南一家知名三甲醫(yī)院ICU的病床上,憑借呼吸機的支撐,延續(xù)著羸弱的生命。

  這是一位不幸罹患晚期腫瘤的70歲老人。當她一生中最后的時光一步步逼近,生離死別,生活中最為殘酷的一面開始展現。以孝與愛的名義,看起來,她的子女與家人絲毫沒有別的選擇,唯有堅持。

  這是最好的選擇嗎?

  “病人比家人

  想象的要更痛苦”

  陳老太是一個月前因為肺癌病情復發(fā)入院急救的。

  即使無數次設想過死亡,當最后的時刻逼近,生命可能依舊是焦灼的。因為,那時候,為生命做選擇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別人——比如子女或近親屬。陳老太所面臨的,就是這樣。

  當陳老太在子女們的哭喊中被救護車緊急送往醫(yī)院時,她的生命已經瀕危。

  “要想救老人,必須進行氣管切開,人工插管上呼吸機。”醫(yī)生很快發(fā)現,她是因為晚期腫瘤導致肺部感染,引發(fā)堵塞性肺炎,致使呼吸衰竭。如果不及時搶救,她的生命很快就會結束。

  子女們沒有絲毫的猶豫。盡管醫(yī)生告訴他們,以目前的所有治療手段而言,已經不能緩解老人的病癥,而只能略微拉長一點生命的長度。即便靠費用昂貴的綜合急救手段維持,老人最終仍會因器官衰竭而死。

  實際上,即使是這家病房床位總量超過2000張的三甲大醫(yī)院,ICU床位也只有17張,原本是為接診急重癥患者預留的,原則上不接收晚期腫瘤患者。

  現在,整整一個月過去了,每天有一名醫(yī)生和三名護士,24小時負責陳老太的醫(yī)護?股亍I養(yǎng)液、免疫制劑、鎮(zhèn)痛藥……分分秒秒,都有不同的藥品源源不斷地通過輸液器,注入老人的體內,而她對此幾乎沒有知覺。每天讓醫(yī)護人員稍稍安慰的是,在藥物和呼吸機的支持下,心臟監(jiān)護儀上的曲線相對平穩(wěn)。

  現在,病床上的這位老人已經不能說話、不能吃飯,甚至連意識都是模糊的!耙呀浲耆劜簧仙钯|量”,一名醫(yī)生說,“病人比家人想象的要更痛苦!

  求生不等于

  拿身體“試錯”

  6月18日上午,在省城一家三甲醫(yī)院的普外科病房,記者“旁聽”一位知名專家坐診。其間,有兩個患者被懷疑患了腫瘤。

  “醫(yī)生,這個能做手術嗎?”

  “做手術能好嗎,醫(yī)生?”

  不同的診斷,病人家屬口中,是一樣的焦急。

  齊魯醫(yī)院肝膽外科教授牛軍說,幾乎每一個病人和家屬一樣,一旦有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手術。但實際上,對于像惡性腫瘤等疾病,醫(yī)生更多只是進行對癥治療,而不可能像處理骨折等普通外傷那樣,可以幫助患者實現病情的完全逆轉。

  但絕大多數病人不會這樣想。身患肺癌14年的濟南一家抗癌俱樂部的志愿者韓大白,就曾面對不少類似病友的愴然離世。

  “想起一些病友的離開,我就流眼淚!6月21日,在韓大白的家中,與記者談起一些熟悉的病友的離開,他兩眼通紅!坝袔讉病人,本來挺好的,非要做什么新的治療,很快就不行了。”

  “當時我們抗癌俱樂部的一位骨干成員,乳腺癌,經常參加我們的‘話療’等集體活動,精神和身體狀態(tài)都很好。后來,聽說上海有一種新型療法,可以將腫瘤集中殺死,她極力要去!表n大白勸她三思而行,覺得只要能像現在這樣維持下去就不錯,但她一心想著根治,“前一段時間我剛去送別了她……從上海一回來,她就跟我說,‘大白,我可能錯了。’”

  在韓大白看來,對于身患腫瘤尤其是晚期腫瘤的患者而言,根本就沒有“試錯”的機會!肮孟煼,看起來消極,其實是對身體最大的保護!表n大白說,這些年來,他堅持“多看醫(yī)生少吃藥”,從不拿生命做實驗。

  作為抗癌俱樂部的志愿者,6月22日一早,韓大白又來到泉城公園,為在這里集體活動的病友們送雜志,現身說法。也是在這里,曾有八名病友,因為堅持服用一種“特效藥”而先后辭世。

  “500塊錢的一粒藥,對某些腫瘤有作用,但個體差異非常大!表n大白記得,其中一位病友,為吃這個藥先后花了40多萬元,還被迫賣了房子,最終也沒能實現延長生命的夢想。

  今天,日益嚴重的過度醫(yī)療現象讓人擔憂。比如,做CT檢查對人的傷害非常大,做一次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放射量相當于拍了750次X光胸片。對那些不需要CT檢查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來說,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會帶來患癌癥的風險。

  關于過度醫(yī)療,包括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在內的美國九大醫(yī)學組織曾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過度醫(yī)療是指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為,包括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

  “避免讓生命留給

  家屬一副恐怖的模樣”

  ICU病床上的陳老太依舊在呼吸機的幫助下呼吸,生命的終點隨時都可能到來。

  按照齊魯醫(yī)院麻醉科醫(yī)生王志剛的看法,從臨終關懷的角度出發(fā),這一則生命的故事,完全可以有另外一個版本。

  “對于晚期腫瘤病人制定治療方案,大原則應該是從病人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別的!鼻靶┠旯┞氂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期間,王志剛曾主持開辦“疼痛病房”,開展臨終關懷項目,先后為逾千名晚期腫瘤患者實施了臨終關懷治療方案。

  身為醫(yī)生,他深知,絕大多數晚期腫瘤患者都會伴有周身的劇痛,營養(yǎng)的消退則會讓人骨瘦如柴。

  “作為生命,為什么一定要以這樣的模樣離開?而不能以另外一種有尊嚴的方式離開?”王志剛認為,當治療已經無法呵護生命的尊嚴時,每天大劑量的藥物注射、呼吸機支持,其實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避免讓生命留給家屬一副恐怖的模樣。”

  齊魯醫(yī)院原黨委書記周日光,現任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會會長,他清楚地記得,前些年醫(yī)院里的一名老外科專家,意外查出消化道腫瘤,并且已經轉移到了肝部,這位專家的選擇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他既沒有選擇手術,也沒有進行化療或放療。”周日光很欽佩這位教授的選擇,“他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妥當,沒有過多地承受痛苦,坦然地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

  為自己選擇

  還是為病人選擇

  “在家庭實在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不主張家屬四處借債,賭手術延長生命的幾率。”省千fo山醫(yī)院呼吸內科專家劉世青遇到過很多這類患者,他覺得,對于這類患者,與其把錢都花掉,還不如留著這些錢,讓一生拮據的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時間里,滿足平時不敢想的“奢侈愿望”,只在病發(fā)時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以緩解痛苦。

  周日光曾有一個老朋友,胰腺癌轉移到了肝部,在一次病情復發(fā)后,朋友的兒子來找他求助,咨詢要不要繼續(xù)手術。周日光勸他,手術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反倒不如在老人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多帶他出去逛一逛。

  “在最后的四個月里,他沒有住院,由兒子帶著出去散步、旅游,身心狀態(tài)都很不錯,見人便夸孩子又帶自己去旅游了。最后15天,他住進醫(yī)院里,也沒有上呼吸機以及各種搶救手段,只是最大限度地減輕他的痛苦。最后,他沒有遺憾也沒有痛苦,走得十分安詳!

  省立醫(yī)院泌尿外科專家蔣紹博曾經兩度赴美學習,并在那里接觸到很多臨終關懷的案例。他說,當病人的生命走到最后,家屬究竟是為自己選擇還是為病人選擇,其實是導致東西方差異的重要因素。

  在他看來,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地為病人施加無意義的治療,很多時候是迫于周圍人的道義壓力,可是,病人呢?

  現在,陳老太仍舊一個人躺在ICU的病床上,憑著每天近5000元的昂貴醫(yī)療費用,艱難地呼吸。

  “老人還在,子女心里稍稍能好受一些吧?”記者話音未落,醫(yī)生很快反駁:“如果他們看到老人現在的樣子,更受不了!

  ICU病人是謝絕探望的,隔著厚厚的鐵門,子女和陳老太實際已經處于兩個完全無法交流的世界。

  “過度醫(yī)療”時代的 臨終關懷

  文/片 本報記者 石念軍

  手術、介入、化療、放療……一方面是治療手段的不斷豐富,一方面是檢測設備的更新換代。雖然一直缺少明確的數據支持,但幾乎沒有人否認,這是一個過度醫(yī)療盛行的時代,仿fo一切病痛,只有嘗盡所有可能的治療手段,才能證明它的不可逆轉。

  現實中,很多晚期腫瘤患者,往往處于兩種極端:要么住院不得,居家苦熬;要么“不惜一切代價”地急救,艱難存活。這不是對生命應有的尊重。

  臨終關懷連番折戟

  王志剛是齊魯醫(y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yī)生,幾年前,供職于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期間,他曾主持開設了擁有9張病床的“疼痛病房”,開展臨終關懷項目。

  現代臨終關懷始于上世紀70年代,它不是一種治愈療法,而是一種專注于讓患者在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疾病癥狀、延緩疾病發(fā)展的醫(yī)療護理。

  駐濟各醫(yī)院多曾試水臨終關懷。濟南市第五人民醫(yī)院1999年最早啟動該項目,持續(xù)到2006年。2004年,時任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麻醉科主任的王志剛,在醫(yī)院創(chuàng)辦臨終關懷病房,到2009年因個人工作調動,項目也就隨之告停。2009年5月,山東省千fo山醫(yī)院腫瘤科主任李巖申請成立有30張開放性床位的“寧養(yǎng)病房”,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結果,“本院的病號轉不動,外院的病號引不來”,床位運轉率始終沒有達到醫(yī)院要求的85%,半年后關張。

  采訪中,多數醫(yī)生都認可臨終關懷符合現代醫(yī)學方向,應該得到推廣,但就是這樣一個醫(yī)學界公認的好項目,為什么屢屢折戟?

  王志剛說,由于前期治療花費巨大,進入臨終關懷階段的病人,已無需太多治療、檢查,每天費用幾十元,醫(yī)院不僅不盈利,而且還要拿出資金給予補貼。在醫(yī)院經營性運轉的情況下,創(chuàng)收與否成為臨終關懷項目的“生命線”,也就不難理解了。

  推廣“死亡教育”

  現在,駐濟各醫(yī)院中已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臨終關懷病房。除了經營上的壓力,很大一個原因是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

  王志剛曾到現代臨終關懷項目的發(fā)源地——英國桑德斯護理院考察,他發(fā)現,在西方一些國家,臨終關懷項目開展得非常普遍,醫(yī)院、老年公寓、居家,各種形式的臨終關懷項目隨處可見。

  “現在,很多人連送老人去老年公寓都不肯,認為這是不孝,臨終關懷項目不被認可也就不難理解了。”王志剛說,很多人認為“臨終關懷就是送終、等死”,其實,臨終關懷是著眼于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醫(yī)療護理,幫助他們保持相對高質量的生活。

  在王志剛看來,臨終關懷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推廣“死亡教育”,幫助病人及其家屬培養(yǎng)起正確的生死觀。

  “人們?yōu)槭裁磻峙滤劳?因為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各樣的死亡都是恐懼的!蓖踔緞傉f,臨終關懷既包括必要的生理醫(yī)護,更包括心理調整!叭绻呀洸豢赏炝簦敲,最關鍵的就在于,如何減輕患者對死亡的恐懼。”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接受臨終關懷。已經告別臨終關懷病房兩年多了,王志剛至今仍然會接到一些患者家屬的請求,請他到家中為彌留之際的老人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事實證明,只要是接受了臨終關懷服務的患者和家屬,對臨終關懷都非常認可!蓖踔緞偨y(tǒng)計發(fā)現,這些實踐居家臨終關懷項目的病人家屬,大多都是知識層次和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他們中的很多人,嘗試過手術等各種治療,也接觸過很多養(yǎng)生療法,當生命已經不可挽回的時候,給病人提供臨終關懷就成為他們最后的選擇!


來源:齊魯晚報
-----------不知醫(yī)的不孝兒孫。
-----------知者不多也!
-----------早該這樣了,但醫(yī)院現在只管賺錢,
-----------手術、介入、化療、放療……是最錯誤的治療方法。
-----------治療病者需要真正的中醫(yī)治療,化解病毒離開身體,讓身體的各個指標成為正常才是最佳療法。
-----------古時行刑,對受刑者大施酷刑之后,受刑者昏死過去,施刑者向他噴水,使他蘇醒,再繼續(xù)施刑。對看來無法治愈的瀕危病人進行“搶救”,情況有點類似,而且這種“搶救”,也使家屬陪著受苦。
-----------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現代“醫(yī)學”,怎么可能不對患者進行過度醫(yī)療?
-----------古人在面對死亡時,多是安祥的,微笑而死的,他們的死有著濃厚的文化的熏陶,他們面對死其實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超脫。而現代人的死,卻死得恐懼,死得恐怖,死得痛苦,死得毫無尊嚴。醫(yī)院或子女,孝道與愛心,往往是一種錯位,這可能也是文化缺失的表現吧。

-----------唉 死得沒有質量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