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明白氣血 治病要訣——王清任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
    

本草求真:明白氣血 治病要訣——王清任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

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是王清任臨床用藥的宗旨,也是其學術成就的核心。他主張“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薄盁o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逼渥⒅貙嵺`,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令后世醫(yī)家所稱道,所創(chuàng)之方至今仍行之有效。
  
王清任對瘀血證的認識有氣滯血瘀和氣虛血瘀兩端,尤其對后者的闡述頗深。認為血液在血管里流動,靠氣的運行、推動和固攝,氣行則動,氣滯則止!霸獨饧忍,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睔庵c血如影隨形,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的推動作用來自宗氣,宗氣主帥血貫脈行于心,周流全身,以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氣滯、氣虛都可使血液運行不暢而致瘀。因此調氣血也有行氣活血化瘀和益氣活血化瘀的區(qū)別。氣滯血瘀證組方時活血藥加行氣藥,王清任根據瘀血所在的部位不同組方用藥有別:頭面、四肢、周身血管的瘀血用通竅活血湯、胸中瘀血用血府逐瘀湯、腹部瘀血用膈下逐瘀湯、少腹部瘀血用少腹逐瘀湯、肢體瘀血用身痛逐瘀湯等。在用藥特點上,仁、紅花、赤芍、川芎是各方共同的,所配伍的行氣(通氣)藥根據病變的部位不同而異,有規(guī)律可循。如通竅用麝香、酒、蔥辛香行散,溫通開竅;在胸脅用柴胡、枳殼、桔梗寬胸利膈,通降胸脅之氣;在膈下用烏藥、香附、枳殼調理肝脾,舒肝理氣,在少腹用茴香、官桂以溫通下焦。這些方為后世醫(yī)家研究瘀血證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同時擴大了5個逐瘀湯的應用范圍,血府逐瘀湯用于胸痹、心痛;膈下逐瘀湯用于肝硬化、腹腔腫瘤;少腹逐瘀湯用于婦產科瘀血疾患;身痛逐瘀湯用于痹癥日久;通竅活血湯用于腦外傷頭痛等。氣虛血瘀治以益氣為主,輔以活血化瘀,益氣活血化瘀法主要用于中風病。王氏告戒后人在中風病辨證時須明確病因,元氣虧損是其本源。元氣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元氣歸并左右則半身不遂,故見氣虧諸態(tài)!胺灿鍪亲C,必細心研究,審氣血之枯榮,辨經絡之通滯!辈坏靡砸惶潛p五成元氣之病,反用攻伐克消之方。方用補陽還五湯以補充虧損的五成元氣,方中重用黃芪4兩至八兩,大補元氣,其余用當歸尾、赤芍、川芎活血和營,桃仁、紅花、地龍化瘀通絡,少數益氣藥加大隊活血藥意在補氣以帥血,令瘀滯之血暢行無阻,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如已病三兩個月過用寒涼加附子四五錢。并重視藥量的調整,可見其制方風格和用藥法度與眾不同,確有其獨到的見解。
  
王清任重視氣血,因虛致瘀的學術觀點受《黃帝內經》重視陽氣、“陽主陰從”的思想的影響。認為人體的陽氣具有與天體中的陽氣一樣的作用,能護衛(wèi)生命、溫煦臟腑、抵御外邪、推動、升提、氣化等!饵S帝內經》對中風病機特點的認識與后世不同。有陽氣阻隔氣機上逆和陽失溫養(yǎng)固護的區(qū)別,前者陽氣不通屬實,實者當瀉,后者陽氣不榮屬虛,虛者宜補。瀉寓意疏通陽氣,令其調暢,恢復氣機升降之常道,而非克伐陽氣。補非壅補,而為鼓舞陽氣,溫之、煦之、柔之,養(yǎng)之,掣引之。取意為“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又帥血疏瘀,寓動于靜,補而不滯。體現了古代醫(yī)家同病異治,辨證施治的學術思想。王清任調氣活血的立法和組方思路是對“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的進一步發(fā)揮,尤其是后者,遵古而不泥古,開創(chuàng)了益氣活血治療中風病的先河。
  
在王清任調氣活血法的啟發(fā)下,筆者認為,對血瘀證病因的認識不應只限于氣滯、氣虛兩端,尚有寒凝血瘀(外寒、內寒)、熱壅血瘀、邪毒入營、痰火濕熱、產后惡露、金刃所傷、久痛入絡等因,或因瘀致虛、或因虛致瘀、或虛實夾雜、或大實有羸狀、或至虛有盛候等,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法可合辛溫行氣、甘溫益氣、溫經散寒、清熱瀉火解毒、清營涼血、除濕化痰等法,或攻、或補、或攻補兼施,使攻不傷正,補不礙邪。針對病因辨證施治,廣泛應用于各科疾病,才能為血瘀證賦予新的內容。
-----------頂
-----------梁先生對王清任先生《醫(yī)林改錯》活血調氣的理論頗有發(fā)揮,謝謝分享。
-----------學習
-----------很有見地,謝謝分享!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