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1910—1998)著名學者,文藝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無錫一個書香世家,因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書,父親錢基博便為他正式取名“鐘書”。1920年考入無錫東林小學。1923年,考入美國圣公會辦的蘇州
桃塢中學,1929年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中文與外語兩門科目均為滿分,數學卻不及格,學校經過鄭重商議后將他破格錄取。進入清華后,錢鍾書發(fā)奮用功,以博學多知、思想新銳聞名于全校,號稱“清華三杰”之首。據他的同學后來回憶,青年時期的錢鍾書不僅精通中、英文以及哲學和心理學,對歷史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等等也都有著廣泛的興趣,對于幾乎任何問題都能侃侃而談,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清華讀書期間,錢鍾書與同樣是名門之后的楊絳相識、相戀并最終訂婚。1933年,錢鍾書于清華大學畢業(yè),任教于上海光華大學英文系。兩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臨行前與楊絳完婚,隨后楊絳以自費留學的方式與錢鍾書同船赴英。1937年,錢鍾書獲牛津大學副博士學位,同年,入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后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滬寧淪陷而寄居上海租界,寫成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1949年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并負責中國科學院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高校院系調整,清華改為工科大學,文科部分并入
北京大學,錢鍾書遂徹底擺脫教務,專職于研究工作。1950年初,錢鍾書曾短暫從事過《毛澤東選集》英譯本的定稿工作。1955—1957年,在文學研究所鄭振鐸、何其芳等人的支持下,他窮兩年之力完成《宋詩選注》,對宋代81位詩人的297首作品作出了精到的分析與評論。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錢鍾書、楊絳均被作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揪出,被迫接受勞動改造。1969年11月,錢鍾書作為“先遣隊”被派往河南省羅山縣的“五七干!保瑥氖聼杷容p體力勞動!拔母铩逼陂g,錢鍾書克服重重困難,以巨大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管錐編》的寫作當中,終于于1975年完成《管錐編》的初稿,此后又陸續(xù)修改,最終于1982年出版!豆苠F編》分上、中、下三卷,對中國最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了詳細的考釋,并從中西文化和文學比較的角度作了精辟的辨析和闡發(fā)。從1982年起錢鍾書開始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4年,錢鍾書另外一部重要的學術
論著《談藝錄》的補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墩勊囦洝肥且徊烤哂虚_拓性的中西比較詩論,通過對中西文學與藝術的比較分析,錢鍾書打通中西,融貫古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見的重要理論觀點。1989年,楊絳題寫書名的《錢鍾書論學文選》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書幾乎包含了錢鍾書學術著作的精華。1998年12月19日,長期飽受病痛折磨的錢鍾書在北京逝世。逝世當晚,國家領導人親自給楊絳打電話,對錢鍾書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錢鍾書治學的一貫理路是中、西比較,通過對中國和西方文學和文化的具體文本的細致分析,得出中、西文學與文化的共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錢鍾書最反感的做學問方式是脫離具體的文本以及現象,想當然地假定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具有與西方文學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專屬于自己的本質特征,認為中、西文學與文化是涇渭分明、互不關涉的兩個獨立系統(tǒng)。在他看來,中、西文學與文化作為人類心智與情感作用下的產物,其互通性是首要的和絕對的,而其差異點和分歧點則是次要的和相對的。在《論中國詩》中錢鍾書指出,“中國詩只是詩,它也該是詩,比它是中國的更重要……講到中國文藝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們不可輕心。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正如西洋詩里也存在所謂中國的成分”。中、西文學與文化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正是這種互通性使得它們具有相互比較的可能性。從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出發(fā),錢鍾書既反對東方本位主義,又反對西方中心主義,主張中西文化間互相參照,平等交流。
錢鍾書特別標舉文學藝術的審美性質,認為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在題材與體裁上千差萬別,繽紛多彩,而其審美屬性則一以貫之。審美屬性是文學之為文學的本質特征。詩中有史,但史并非詩;詩言志,但志也不是詩本身。詩歌藝術的關鍵不在于它要表現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表現,題材或內容并非藝術的第一要素!八麑W定義均主內容,文學定義獨言功用——外則人事,內則心事,均可著為文章,只須移情動魄——斯已歧矣!他學定義,僅樹是非之分;文學定義,更嚴美丑之別,雅鄭之殊!辈徽撌侵饔^的“情”“志”還是客觀的“道”“理”,都必須經過審美的表現,才能夠成為人們的欣賞對象,才能夠博得讀者的贊同與共鳴。“志”或“道”就其被表現于文學作品中而言,已經脫離了自己的生糙的外在屬性,成為藝術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代人講“言志”、“載道”,今天的人講“抒情”,在錢鍾書看來其實都片面割裂了內容與形式、題材與體裁的關系,過分強調了內容與題材在文學藝術中的作用,而沒有注意到文學藝術的審美本性。
從文學藝術的審美本性出發(fā),錢鍾書先生主張文學藝術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存在,文學藝術與其所屬時代的經濟與政治力量之間并非簡單的決定與被決定,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中國文學小史·序論》中他進而認為,特定時代的文學、哲學、宗教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社會狀況等等,都可以看作是某種共同的時代精神的表現,它們平行四出,異轍同源,彼此之間互相映射闡發(fā),“初無前因后果之聯(lián)誼”。文學與經濟、政治、階級關系等因素互相影響、共同作用,很難說誰決定誰,誰支配誰。
錢鍾書并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理論,但他所創(chuàng)立的多學科交叉、多角度切入、多材料互證的文學研究方法,以及在具體文本的比較分析中所不時迸發(fā)出的思想的火花,其價值卻是永存不朽的。錢鍾書先生中西互證、博采眾長的獨特治學方法以及他睿智通達同時又剛正不阿的出世態(tài)度,都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吳澤泉 執(zh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