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fēng)寒客于其間故也。邪氣發(fā)作,與正氣相擊,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診其脈,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jīng)也,沉者為陰,陰虛者病苦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xì)小者生,大堅(jiān)疾者死。心腹痛脈沉細(xì)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bǔ)養(yǎng)宣導(dǎo),今附于后!娥B(yǎng)生方·導(dǎo)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靜以雞鳴,安身臥,漱口三咽之,調(diào)五臟,殺蠱蟲(chóng),令人長(zhǎng)生,療心腹痛。(出第十六卷中)
《廣濟(jì)》療心腹中氣時(shí)時(shí)痛,食冷物則不安穩(wěn),及惡水。桔m.quanxiangyun.cn/wszg/梗散方。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實(shí)(炙) 人參 濃樸(炙) 芍藥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空肚煮姜棗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漸加至一匕半,熱以茶飲下,不利。忌豬肉、酢物、生蔥、生冷、油膩、小豆、粘食、熱面、炙肉等物。
又療卒心腹痛,氣脹滿,不下食,欲得瀉三兩行佳。當(dāng)歸湯方。
當(dāng)歸 茯苓 桔梗 橘皮 高良姜 檳榔(各八分) 生姜(八分)
上七味,細(xì)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訖,利三兩行,宜停后服。忌豬肉、酢物、生冷、油膩、魚(yú)、蒜、粘食、小豆。(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療心腹俱脹痛煩滿,短氣欲死,或已絕方。
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納梔子,更煎取八合,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盡服之。(《備急》、文仲同)
又方: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納青大錢(qián)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強(qiáng)人可頓服,羸人分再服,當(dāng)下愈。(文仲同)
又方:茱萸(二兩) 生姜(四兩切) 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療心腹相連常脹痛。野狼毒丸方。
野狼毒(二兩炙) 附子(半兩炮)
上二味搗篩,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為常服,即瘥。忌豬肉、冷水。
又方:吳茱萸(一合) 干姜(四分) 附子(二分炮) 細(xì)辛(二分) 人參(二分)
上五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飲并得,日三。忌豬肉、生菜等。(并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久寒冷,胸膈滿,心腹絞痛,不能食,忽氣吸吸不足。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 羊脂(二兩) 大棗(二十枚) 當(dāng)歸(一兩) 茯苓(一兩) 白術(shù)(一兩) 芍藥(六分) 桂心(一兩) 半夏(二兩) 干姜(一兩) 麥門(mén)冬(六分去心) 吳茱萸(三百粒)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進(jìn)一服。忌酢物、生蔥、羊肉、餳、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
《短劇》當(dāng)歸湯 療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
當(dāng)歸(三兩) 干姜(四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濃樸m.quanxiangyun.cn/sanji/(三兩炙) 黃(二兩)蜀椒(一兩汗) 半夏(三兩洗) 肉桂(三兩) 人參(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qiáng)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古今錄驗(yàn)》、《千金》同)《古今錄驗(yàn)》通命丸療心腹積聚,寒中絞痛,又心迫滿,脅下脹痛方。
大黃 遠(yuǎn)志(去心) 黃芩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以上各四兩) 芒硝(三兩)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別為脂)
上九味,搗,合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三丸,日三。忌野豬肉、蘆筍、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