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毒為愛滋病人(Aids)的病原體,系引起細胞病變的靈長類逆轉錄病毒之一,屬逆轉錄病科(Retroviridae)慢病www.med126.com毒亞科(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從1例淋巴腺病綜合征患者分離到,命名為淋巴腺病綜合征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S) 。隨后1984年美國Gallo等從愛滋病人分離到逆轉錄病毒,命名為嗜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Ⅲ型(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Ⅲ ,HTLV-Ⅲ),后來證明這二種病毒是一樣的。至1986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統(tǒng)一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dncy Virus ,HIV) 。HIV主要型別為HIV-1和HIV-2,愛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
(一)形態(tài)結構
病毒呈球形,直徑100~120nm,電鏡下可見一致密的圓錐狀核心,內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層囊膜系雙層脂質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別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內面為P17蛋白構成的衣殼,其內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圖30-1)。
(二)基因結構及編碼蛋白的功能
HIV基因組長約9.2~9.7kb,含gag、Pol、env、3個結構基因,及至少6個調控基因(Tat Rev、Nef、Vif、VPU、Vpr)并在基因組的5′端和3′端各含長末端序列(圖30-2)。HIVLTR含順式調控序列,它們控制前病毒基因的表達。已證明在LTR有啟動子和增強子并含負調控區(qū)。
1.gag基因能編碼約500個氨基酸組成的聚合前體蛋白(P55),經蛋白酶水解形成P17,P24核蛋白,使RNA不受外界核酸酶破壞。
2.Pol基因編碼聚合酶前體蛋白(P34),經切割形成蛋白酶、整合酶、逆轉錄酶、核糖核酸酶H,均為病毒增殖所必需。
圖30-1 HIV結構示意圖
圖30-2 HIV基因組結構
3.env基因編碼約863個氨基酸的前體蛋白并糖基化成gp160,gp120和gp41。gp120含有中和抗原決定簇,已證明HIV中和抗原表位,在gp120 V3環(huán)上,V3環(huán)區(qū)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區(qū),在病毒與細胞融合中起重要作用。gp120與跨膜蛋白gp41以非共價鍵相連。gp41與靶細胞融合,促使病毒進入細胞內。實驗表明gp41亦有較強抗原性,能誘導產生抗體反應。
4.TaT 基因編碼蛋白(P14)可與LTR結合,以增加病毒所有基因轉錄率,也能在轉錄后促進病毒mRNA的翻譯。
5.Rev基因產物是一種順式激活因子,能對env和gag中順式作用抑制序(Cis-Actingrepression sequance,Crs) 去抑制作用,增強gag和env基因的表達,以合成相應的病毒結構蛋白。
6.Nef基因編碼蛋白P27對HIV基因的表達有負調控作用,以推遲病毒復制。該蛋白作用于HIv cDNA的LTR,抑制整合的病毒轉錄?赡苁荋IV在體內維持持續(xù)感集體所必需。
7.Vif基因對HIV并非必不可少,但可能影響游離HIV感染性、病毒體的產生和體內傳播。
www.med126.com8.VPU基因為HIV-1所特有,對HIV的有效復制及病毒體的裝配與成熟不可少。
9.Vpr基因編碼蛋白是一種弱的轉錄激活物,在體內繁殖周期中起一定作用。
HIV-2基因結構與HIV-1有差別:它不含VPU基因,但有一功能不明VPX基因。核酸雜交法檢查HIV-1與HIV-2的核苷酸序列,僅40%相同。env基因表達產物激發(fā)機體產生的抗體無交叉反應。
(三)培養(yǎng)特性
將病人自身外周或骨髓中淋巴細胞經PHA刺激48~72小時作體外培養(yǎng)(培養(yǎng)液中加IL2)1~2周后,病毒增殖可釋放至細胞外,并使細胞融合成多核巨細胞,最后細胞破潰死亡。亦可用傳代淋巴細胞系如HT-H9、Molt-4細胞作分離及傳代。
HIV動物感染范圍窄,僅黑猩猩和長劈猿,一般多用黑猩猩做實驗。用感染HIV細胞或無細胞的HIV濾液感染黑猩猩,或將感染HIV黑猩猩血液輸給正常黑猩猩都感染成功,邊續(xù)8個月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可持續(xù)分離到HIV,在3~5周后查出HIV特異性抗體,并繼續(xù)維持一定水平。但無論黑猩猩或長臂猿感染后都不發(fā)生疾病。
(四)抵抗力
HIV對熱敏感。56℃30min滅活,但在室溫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穩(wěn)定劑病毒-70℃冰凍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凍3個月仍保持活性。對消毒劑和去污劑亦敏感,0.2%次氯酸鈉0.1%漂白粉,70%乙醇,35%異丙醇、50%乙醚、0.3%H2O20.5%來蘇爾處理5′能滅活病毒,1%NP-40和0.5%triton-X-100能滅活病毒而保留抗原性。外紫外線、γ射線有較強抵抗力。
(一)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HIV感染者是傳染源,曾從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眼淚、乳汁等分離得HIV。傳播途徑有:
1.性傳播:通過男性同性戀之間及異性間的性接觸感染。
2.血液傳播:通過輸血、血液制品或沒有消毒好的注射器傳播,靜脈嗜毒者共享不經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造成嚴重感染,據(jù)我國云南邊鏡靜脈嗜毒者感染率達60%。
3.母嬰傳播:包括經胎盤、產道和哺乳方式傳播。
(二)致病機制
HIV選擇性地侵犯帶有CD4分子的,主要有T4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細胞表面CD4分子是HIV受體,通過HIV囊膜蛋白gp120與細胞膜上CD4結合后由gp41介導使毒穿入易感細胞內,造成細胞破壞。其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通過以下方式起作用:
1.由于HIV包膜蛋白插入細胞或病毒出芽釋放導致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產生滲透性溶解。
2.受染細胞內CD-gp120復合物與細胞器(如高爾基氏體等)的膜融合,使之溶解,導致感染細胞迅速死亡。
3.HIV感染時未整合的DNA積累,或對細胞蛋白的抑制,導致HIV殺傷細胞作用。
4.HIV感染細胞表達的gp120能與未感染細胞膜上的CD4結合,在gp41作用下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而溶解死亡。
5.HIV感染細胞膜病毒抗原與特異性抗體結合,通過激活補體或介導ADCC效應將細胞裂解。
6.HIV誘導自身免疫,如gp41與T4細胞膜上MHCⅡ類分子有一同源區(qū),由抗gp41抗體可與這類淋巴細胞起交叉反應,導致細胞破壞。
7.細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cell death ):在愛滋病發(fā)病時可激活細胞凋亡 (Apoptosis) 。如HIV的gp120與CD4受體結合;直接激活受感染的細胞凋亡。甚至感染HIV的T細胞表達的囊膜抗原也可啟動正常T細胞,通過細胞表面CD4分子交聯(lián)間接地引起凋亡CD+4細胞的大量破壞,結果造成以T4細胞缺損為中心的嚴重免疫缺陷,患者主要表現(xiàn):外周淋巴細胞減少,T4/T8比例配置,對植物血凝素和某些抗原的反應消失,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下降,NK細胞、巨噬細胞活性減弱,IL2、γ干擾素等細胞因子合成減少。病程早期由于B細胞處于多克隆活化狀態(tài),患者血清中l(wèi)g水平往往增高,隨著疾病的進展,B細胞對各種抗原產生抗體的功能也直接和間接地受到影響。
愛滋病人由于免疫功能嚴重缺損,常合并嚴重的機會感染,常見的有細胞(鳥分枝桿菌)、原蟲(卡氏肺囊蟲、弓形體)、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后導致無法控制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發(fā)生Kaposis肉瘤或惡性淋巴瘤。此外,感染單核巨噬細胞中HIV呈低度增殖,不引起病變,但損害其免疫功能,可將病毒傳播全身,引起間質肺炎和亞急性腦炎。
HIV感染人體后,往往經歷很長潛伏期(3~5年或更長至8年)才發(fā)病,表明HIV在感染機體中,以潛伏或低水平的慢性感染方式持續(xù)存在。當HIV潛伏細胞受到某些因素刺激,使?jié)摲腍IV激活大量增殖而致病,多數(shù)患者于1-3年內為死亡。
(三)免疫性
HIV感染后可刺激機體生產囊膜蛋白(Gp120,Gp41)抗體和核心蛋白(P24)抗體。在HIV攜帶者、愛滋病病人血清中測出低水平的抗病毒中和抗體,其中愛滋病病人水平最低,健康同性戀者最高,說明該抗體在體內有保護作用。但抗體不能與單核巨噬細胞內存留的病毒接觸,且HIV囊膜蛋白易發(fā)生抗原性變異,原有抗體失去作用,使中和抗體不能發(fā)的應有的作用。在潛伏感染階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細胞基因組中,不被免疫系統(tǒng)識別,逃避免疫清除。這些都與HIV引起持續(xù)感染有關。
檢測HIV感染者體液中病毒抗原和抗體的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普及應用,其中抗體檢測尤普通。但HIv P24抗原和病毒基因的測定,在HIV感染檢測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視。
(一)抗體檢測
主要有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免疫熒光試驗(IFA)。ELISA用去污劑裂解HIV或感染細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細胞涂片作抗原進行抗體檢測,如果發(fā)現(xiàn)陽性標本應重復一次。為防止假陽性,可做Westernblot (WB,蛋白印跡法)進一步確證。
WB法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將HIV蛋白進行分離,再經傳移電泳將不同蛋白條帶轉移于硝酸纖維膜上,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后,用抗人球蛋白酶標抗體染色,就能測出針對不同結構蛋白抗體,如抗gp120、gp41、P24抗體,特異性較高。
(二)抗原檢測
用ELISA檢測P24抗原,在HIV感染早期尚未出現(xiàn)抗體時,血中就有該抗原存在.由于P24量太少,陽性率通常較低,F(xiàn)有用解離免疫復合物法或濃縮P24抗原,來提高敏感性。
(三)核酸檢測
用PCR法檢測HIV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異等優(yōu)點,目前該法已被應用于HIV感染早期診斷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病毒分離
常用方法為共培養(yǎng)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離單個核細胞,加PHA刺激并培養(yǎng)后,加入病人單個核細胞診斷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自1981年發(fā)現(xiàn)愛滋病,隨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據(jù)WHO報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積的HIV感染得為2590萬例,愛滋病人850萬例,死亡病人700萬例,其中非洲流行最嚴重,居首位,其次是東南亞地區(qū)。我國于1984年使用美國Ameur公司Ⅷ因子,首次傳入,逐年增加,從1985年至1995年底累HIV感染者3341例,其中117例為愛滋病人,地理分布去最高,占80%左右,以嗜毒者為主。
由于愛滋病驚人的蔓延速度和高度的致死率,已引起WHO和許多國家的重視,普遍采用了一系列綜合措施,主要包括:
(一)廣泛地開展宣傳教育,普及防治知識,認識本病傳染源、傳播方式及悲慘結局。
(二)建立HIV感染和愛滋病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掌握流行動態(tài)。對高危人群實行監(jiān)測,嚴格管理愛滋病人及HIV感染者。
(三)對供血者進行HIV抗體檢測,確保輸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四)加強國境檢疫,防止本病傳入。
特異預防,迄今尚缺理想疫苗。減毒活疫苗和滅活全病毒疫苗,由于難以保證疫苗安全,不宜人體應用。目前選擇基因工程方法研制疫苗,如克隆囊膜蛋白基因、核心蛋白基因,在細胞和動物細胞中表達多肽作亞單位疫苗,或囊膜基因插入病毒或腺病毒中制備重組疫苗。最大問題是囊膜蛋白高度易變性,不同毒株HIVgp120有明顯差別,使疫苗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現(xiàn)已證明包膜蛋白gp120的肽鍵中有一些區(qū)段的氨基酸序列比較保守恒定,用該保守恒定片段制備,將能解決問題。
目前用于治療愛滋病的藥物有疊氮脫氧胸苷(AZT)、蘇攔明(Suramin)、雙脫氧胞苷(ddc)、雙脫氧面苷(ddl )等。AZT能干擾病毒DNA合成,從而抑制HIV在體內增殖,緩解癥狀,延長病人生存期。蘇拉明對HIV的逆轉錄酶活性有抑制作用。ddc是最有效的HIV抑制劑,能明顯減少HIV的復制和改善病人免疫功能。ddl抗病毒的范圍比AZT和ddc 窄一些,但毒性較低,半衰期較長。
此外,發(fā)現(xiàn)許多抑制蛋白酶、阻止HIV與靶細胞結合或融合的藥物,能分別作用于細胞感染的不同階段,以達到抗HIV的效果,均尚處于研究階段。
中草藥中發(fā)現(xiàn)括蔞蛋白、貝母苷、甘草甜素、及地丁、空心莧、紫草等抽提物有抑HIV的作用。中藥方制治療愛滋病人也能緩解癥狀,都在研究和總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