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嶸 吳勇軍 陳大舜
張景岳為明代杰出的醫(yī)學大家,因其糾正時弊,倡用溫補,予當時及后世醫(yī)家以很大影響,故有溫補大家、“醫(yī)門之柱石”[1]之稱。然溫補雖是景岳立論用藥的一大特色,但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學術思想。其中陰陽互濟法的提出及臨證運用,即為中醫(yī)理論及臨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后世醫(yī)家頗有啟迪。
1 張景岳陰陽互濟法及其左、右歸方的組方特色
“陰陽互濟”法則源于《內(nèi)經(jīng)》“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從陰引陽”[2],以及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3]的理論。景岳則完整而清晰地提出:“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以蘇隨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4、5]。因而景岳首次明確將“陰陽互濟”貫徹到陰陽精氣水火不足證的立法組方中,使之與實踐密切相關。而最具代表性并得到醫(yī)家廣泛應用的,當屬左、
右歸丸、飲。
左歸丸、飲為壯水之劑,凡精血虧損、津液不足者均可應用;右歸丸、飲為益火之劑,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證。左、右歸丸、飲的組方特色與一般醫(yī)家頗不相同。左歸丸在
熟地、
枸杞、
山茱萸、
龜膠等大劑滋陰藥中加
鹿角膠、
菟絲子甘溫助陽,不獨補陰而不損陽,更使陰液得陽升之力(陽中求陰)而源泉不竭。右歸丸、右歸飲雖以
附子、
肉桂溫補命門,扶植陽氣,但方中更以大補陰精、滋培腎水的熟地、枸杞為前提,從而使附子、肉桂補其陽而不損陰,與日俱增使陽氣得陰精之助(陰中求陽)而生化無窮。值得注意的是,景岳在附子、肉桂項下,附注“漸加”、“因人而用”、“隨宜而用”,說明了對附、桂等辛熱剛烈之品,既需用而又當慎用,目的亦在于補陽而不傷陰。而
左歸飲中雖無
鹿角膠、
菟絲子等甘溫助陽之品,但從其方藥分析來看,山茱萸酸斂甘補而溫潤,能“固陰補精”,亦為“陰中之陽藥”[6],補陰又能助陽。此外方中枸杞與
甘草也為景岳所賞用,他認為枸杞味重而純能補陰,陰中有陽能補氣,用之助熟地最妙;甘草則不但能助參芪以補氣,不知其亦善于助熟地以療陰虛之危。故枸杞與甘草同用亦為陰陽互濟法的體現(xiàn)。綜上,左歸、右歸立法組方的最大特點就是補陽不忘滋陰,陰中求陽;滋陰不離扶陽,陽中求陰。
2 明清醫(yī)家對陰陽互濟法及左、右歸方的認識及應用
明末清初,有些醫(yī)家如章虛谷、陳念祖等對景岳的一些醫(yī)學思想持批評、抨擊態(tài)度。如陳念祖《景岳新方砭》對景岳自創(chuàng)新方大為不滿,對張氏的一些新方貶之以“廚子所造八仙菜”(左歸丸)等。這類論述的共同傾向是將“概補概溫”的風氣,無根據(jù)地歸罪于景岳,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片面性,許多論述有失公允。然而更有一些醫(yī)家在臨證中較多地運用了景岳調(diào)治陰陽、命門水火的經(jīng)驗,間接地反映了對張氏學說的重視和研究。
2.1 對左、右歸丸、飲的認識及應用
在對左、右歸丸飲的認識上,歷來解方者多為壯水益火之說。而著名醫(yī)家王旭高則深悟景岳立方之原旨。他說:“左歸是育陰以涵陽,不是壯水以制火;右歸是扶陽以配陰,不是益火以消水。與古方知柏八味、附桂八味,蓋有間矣。雖壯水益火,所用相同,而綰照陰陽,尤為熨貼。改飲為丸,皆除甘草。強精益髓,并入
鹿膠。補下治下,不欲留中,加味去味,取舍有法,非達道者,其孰能之。[7]”醫(yī)家高鼓峰[8]亦說:“先天之陰虛,六味、左歸之類是也。先天之陽虛,八味、虎潛、右歸之類是也。有攻伐太過之陽虛,如用寒涼而致陽遏不升,當用參、芪、術以溫之,甚者
姜、桂以助之,又甚者八味、右歸從其原以救之。有攻伐太過之陰虛,如用發(fā)散而致津液干枯,當用歸、芍、熟地以滋之,枸杞、龜、鹿、
阿膠粘膩之物以填之是也!薄澳I水不能化營血者,六味、左歸以補之”,并在“二十五法方論”中將右歸飲、左歸飲作為其中之兩方,示后人用藥之徑路,亦可見其對左右歸丸、飲的重視等等。這些醫(yī)家都在領悟景岳思想的基礎上對左、右歸丸飲進一步闡釋,并將其用于臨證處方用藥。
左、右歸丸、飲的應用方面:醫(yī)家陳念祖雖然批駁了景岳的某些新方,但他仍用左歸飲加味治療膈癥反胃,
眩暈目痛,并治腎虛
頭痛如神[9]!缎齑蟠会t(yī)書全集》[10]中也記載了用左歸丸、飲及右歸丸治產(chǎn)后
呃逆。陳夢雷[11]則總結左、右歸丸、飲分別用于
血證、中風、火證、痰病、
虛勞、
咳嗽、
泄瀉、
痢疾、
癃閉、淋濁
遺精、
黃疸、驚悸
怔忡健忘、呃噦等病證。醫(yī)家張伯龍[12]則用左歸加減治療肝腎虛損
腰痛白濁。而顧松園[13]用左歸丸、飲為主治療眩暈、耳病、腰痛、小便不禁、濁、遺滑、
崩漏、產(chǎn)后等8種病證。近代名醫(yī)張錫純對陽中求陰的左歸法頗為推崇,如其用加味左歸飲治療腎水不足、君火妄動之心病,屢試屢效[14],而醫(yī)家翟竹亭亦在其《湖岳村叟醫(yī)案》中將左、右歸飲用于虛證及痢疾的治療。如其醫(yī)案記載:西關馬有才之女,8歲,3月患痢,大便白膿,下墜腹疼,某醫(yī)用
檳榔芍藥湯不效,遷延月余,始邀余診,兩尺脈細弱無力,脾脈更虛,此因中焦有寒不能消化,五谷盡為白膿而下,故為白痢,治宜溫補下焦元氣以健脾土,余用右歸飲加減,共服7貼,諸癥痊愈。
2.2 對陰陽互濟法的發(fā)揮
明清醫(yī)家對景岳陰陽互濟法的認識應用是多方面的。如醫(yī)家王三尊論說:“蓋陰陽互根,不可偏勝,少偏則病,偏甚則死矣。如陽虛之甚者,先回其陽,繼而漸加補陰之藥,是無陰則陽無以化也。陰虛之甚者,先補其陰,繼而漸加補陽之藥,是無陽則陰無以生也。務使陰陽和平,水升火降,歸于中庸之道而已,不可少有偏見也”[15]。陳士鐸《石室秘錄》[16]中則記載:“大瀉之后,自多
亡陰,宜以補陰藥治之矣,然而以補陰之藥急治,反足增其水勢,法當以溫藥補之”。故用熟地、
山藥、山茱萸等配
人參、肉桂陽中求陰。清代名醫(yī)王九峰在其臨證醫(yī)案中,處方用藥亦“姑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質(zhì)之明哲”[17],而多以熟地、人參、枸杞、菟絲、龜板、鹿膠等相互配伍,純補真陰,靈活地運用了陰陽互濟法則治療咳嗽、失血、遺精、泄瀉等多種病證。溫熱大師葉天士對景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陰陽互濟法在用藥上有更多發(fā)明:其對虛損不足之證,倡用厚味之品填精補血,諸如龜膠、鹿膠、阿膠、
紫河車等隨癥選入,較之用甘寒養(yǎng)陰、苦寒瀉火、溫補填精者,大異其趣,但究其源,是以左歸、右歸為祖方化裁。這種滋陰填精補血法,除用于內(nèi)傷雜病外,葉氏還匠心獨運,用于溫熱病后期。在溫病后期,由于邪熱久羈,傷津耗液,病者舌質(zhì)紅絳,身熱不退,神志昏譫、咽干口燥等營血證,這時葉氏師左、右歸丸意,加減化裁出咸寒育陰、養(yǎng)陰增液等治法,從而豐富和完善了中醫(yī)溫病學的治療學。
總之,張景岳根于陰陽、命門觀為理論基石提出的陰陽互濟法,及其代表方左、右歸丸、飲一直為后學所宗仰,影響很大。
參考文獻
[1] 清.章楠.醫(yī)門棒喝.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第1版.1987.2.
[2] 唐.王冰編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傳世藏書.子庫.醫(yī)部].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1版.1995.8.
[3] 唐.王冰.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1版.1963.544.
[4] 明.
張介賓.景岳全書.新八方陣(同[2]).1995.8989.
[5]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傳忠錄.陽不足再辨(同[2]).1995.8652.
[6]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本草正.第1版.上海:上?萍汲霭嫔,1959.944.
[7] 清.王泰林.王旭高醫(yī)書六種.第1版.上海:上?萍汲霭嫔,1979.107.
[8] 清.高鼓峰.醫(yī)家心法.第1版.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0.87.
[9] 清.陳修園.醫(yī)學從眾錄.第1版.上海:上?萍汲霭嫔,1980.87.
[10] 清.徐大椿.徐大椿醫(yī)書全集.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1048.
[11]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130-2280.
[12] 清.張伯龍.歷代中醫(yī)珍本集成.卷三十七.雪雅堂醫(yī)案.第1版.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0.19.
[13] 清.顧松園.顧松園醫(yī)鏡校注.第1版.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6.96.
[14]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冊).第1版.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78.
[15] 清.王三尊.珍本醫(yī)書集成.雜著類.醫(yī)權初編.第1版.上海:上?萍汲霭嫔,1986.17.
[16] 清.陳士鐸.石室秘錄(同[2]),1995.9422.
[17] 清.王九峰.王九峰醫(yī)案.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20.
-----------陰陽本是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