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五噎者,即氣噎、憂噎、勞噎、思噎、食噎。雖五種不同,皆以氣為主。
所謂氣噎者 ,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背痛。
憂噎者,遇天陰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溫。
勞噎者 ,氣上鬲,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攻背疼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視□□。
食噎者,食無(wú)多少,胸中苦寒疼痛,不得喘息。
皆由喜怒不常,憂思過(guò)度,恐慮無(wú)時(shí),郁而生涎,涎與氣搏,升而不降,逆害飲食,與五膈同,但此在咽嗌,故名五噎。
治五種噎,食飲不下,胸背痛,嘔噦不徹,攻刺疼痛,淚與涎俱出。
人參 茯苓 濃樸(去粗皮銼,姜汁制炒) 枳殼(麩炒去瓤) 桂心 甘草(炙) 訶子( 炮去核) 白術(shù) 橘皮 白姜(炮) 三棱(炮) 神曲(炒) 麥 (炒,各二兩) 木香(炮) 檳榔 蓬術(shù)(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鹽湯點(diǎn)亦得。
治五噎五膈,胸中久寒,諸氣結(jié)聚,嘔逆噎塞,食飲不化,結(jié)氣不消。常服寬 氣通噎,寬中進(jìn)食。
白術(shù) 茯苓(各半兩) 木通 當(dāng)歸 橘皮 青皮 大腹子 大腹皮 檳榔 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半 白芷(三兩) 紫蘇葉(四兩) 枳殼(麩炒去瓤取,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腹溫服。
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刺痛,不思飲 食,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腑虛寒,不受峻補(bǔ);或因病氣衰,不復(fù)常,稟受怯弱,不能 多食,尤宜服之。
枇杷葉(去毛,姜汁涂炙) 薏苡仁(微炒) 縮砂仁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石斛(細(xì)銼, 用酒拌和,微炒) 大腹子(微炒) 沉香 木香 藿香 杜仲(去皮,姜酒涂炙微焦) 隨風(fēng) 子(如無(wú),陳緊小訶子代,各三分) 谷 (微炒) 白豆蔻 五味子(微炒) 桑白皮 丁香 檳m.quanxiangyun.cn/pharm/ 榔青皮(各半兩) 半夏餅(炙黃) 神曲(各一分) 甘草(炙,兩半) 陳皮(三分) 白術(shù)(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三枚,煎至七分,溫服,不計(jì)時(shí)。五噎,入 干柿一枚同煎,十服見(jiàn)效;膈氣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治五瘧八痞。
獨(dú)頭蒜(不拘多少,每個(gè)開(kāi)七竅,入去皮江子七粒,濕紙裹煨,研為膏,非中國(guó)衛(wèi)生人才網(wǎng)大蒜也) 丁香 橘紅 木香 蓽茇 胡椒
上等分為末,用蒜膏為丸,如梧子大。先嚼鹽少許,令生津液,干咽二粒,漸加至三五 丸,臨臥服。
《廣五行記》永徽中,有僧維則病噎不能食,語(yǔ)弟子曰∶吾死之后,便可開(kāi)吾胸喉,視 有何物。言絕而卒。弟子果開(kāi)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yú)而有兩頭,遍體皆有肉鱗。弟子置器 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shí)夏中藍(lán)盛作淀。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蟲(chóng)遂繞器中 走,須臾化為水。此乃生瘕,非五噎比。后人因以藍(lán)治噎,誤矣。
點(diǎn)擊查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