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希恕
傷寒論講座》
二.《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三.《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四.《胡希恕溫病條辨拾遺》
五.《溫病學》(牛陽)科學技術出版社
六.《溫病學釋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七.《劉景源溫病學講稿》
八.《呼吸道病辨證論治》(唐步祺)
九.《皇漢醫(yī)學》
十.《李克紹醫(yī)學文集》
十一.《傷寒金匱發(fā)微》(曹穎甫)
十二.《重訂通俗傷寒論》
十三.《王綿之方劑學講稿》
十四.《中醫(y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十五.《內(nèi)科學》(五版教材)
十六.《王靜安醫(yī)學新書》
十七.《金元四大家醫(yī)學全書》
十八.《皕一選方治驗實錄》
十九.《經(jīng)方實驗錄》
二零. 《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白文版)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
上面的樓主,你的書籍不太經(jīng)典吧!
連《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jīng)緯》原文都沒有看一遍,
就不要自認為經(jīng)典!
我不打算諷刺你。溫病學的權威,你應該看一看趙紹琴、金壽山,
劉景源連病都不會看,你信他?
還有你讀書太少了,別誤人子弟!!
-------------------
-------------------
-------------------
醫(yī)海:??趙紹琴的東西真好?(2013-03-11 12:09)?700)this.width=700;" >
有臨床的溫病派也不妨多多借鑒,經(jīng)方派冉雪峰,章次公的都要看看,論臨床水平他們還在胡希恕之上
-------------------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
原文應該放在最前面
即使讀了這些書,也還是一個滿嘴別人語言的書蟲子,距離實戰(zhàn)還有很遙遠距離。
-------------------
-------------------
夜雨十年燈:有臨床的溫病派也不妨多多借鑒,經(jīng)方派冉雪峰,章次公的都要看看,論臨床水平他們還在胡希恕之上?(2013-03-11 15:22)?700)this.width=700;" >
關公戰(zhàn)秦瓊,君親歷否?!不要對前人妄加評論為妥!
-------------------
醫(yī)海:??趙紹琴的東西真好?(2013-03-11 12:09)?700)this.width=700;" >
趙老的溫病臨床水平確實很強。
-------------------
雍乾:關公戰(zhàn)秦瓊,君親歷否?!不要對前人妄加評論為妥!?(2013-03-13 16:49)?700)this.width=700;" >
章次公是衛(wèi)生部中醫(yī)顧問毛澤東很欣賞,冉雪峰做過中醫(yī)研究院高干外賓治療室主任,胡希恕聽說也給陳毅治過病。
論實戰(zhàn)估計三位不分伯仲,但理論水平恐怕胡希恕要差一些。
-------------------
四大經(jīng)典是根,各家學說是本,臨床實踐乃中醫(yī)的生命線,仁心仁術乃中醫(yī)之魂,鉆研經(jīng)典以培養(yǎng)鐵桿中醫(yī)!博采眾長,勤求古訓。 -------------------
學中醫(yī),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老師也跟我們這樣說!
-------------------
能在普通道地中醫(yī)身邊就不容易。什么為‘,學好’?讀書只是一方面。
-------------------
-------------------
溫家大家,趙紹琴當首屈一指,臨床經(jīng)驗宏富,治病效果極佳。
-------------------
-------------------
內(nèi)經(jīng)傷寒多讀,胡希恕的書怎么排第一?
-------------------
-------------------
先不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考慮如下問題:
1、先認識什麼是"巨人",要認識巨人不是容易的事。
2、"巨"在哪方面,是醫(yī)術,是醫(yī)德,是名聲,是能力、聰明、妙悟,擬或僅僅是緣份、自己喜歡或能聽懂而已? 有人會斬釘截鐵地說"看療效!" 實際這也不可靠,病有難易,要看治什麼病。如果是治癌癥,有50%治癒率或病人能和癌癥共存,就算高手了,而治
感冒,90%治癒率(治癒率是前者的五倍)也還不一定能算什麼。有些"大師"不碰癌癥,他的治癒率是很高,能否反映水平,當然不見得! 相反,也有些號稱腫瘤"專家",治個感冒還需要屢屢用抗生素,俺也不敢恭維。
3、自己學得來否。有些人號稱會氣功,能治病,這樣的事絕對有可能存在,但自己不一定學得了。還有些人,博聞強記,知識極為淵博,而對吾人自己而言,積學到底是上道、還是傷道,是要思考的問題。
進入中醫(yī)之門,一定是活到老,學到老,整個學習過程幾十年,堆積的所謂的"學問"是否越多越好? 實際上,多數(shù)學中醫(yī)之人,不缺乏知識、不缺藥方,而是惑於擇法。中國的古人喜歡以少勝多之法,釋儒道皆如此,中醫(yī)亦如此。儒家一以貫之,道家為道日損,這就要求掌握一貫的道理和規(guī)律。所以,我挑選書籍和老師,就看能否解惑,能否授予一貫的道理,是否學習越多,道理變得越簡單、越一致、越回到根本。